肺炎衣原体、假丝酵母菌等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及产业化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项目编号:1302FKDA034。
      ②研究目的与意义
      生物产业是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生物技术引领着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体外诊断技术(IVD)是全球医疗服务和医学研究深远变革的前沿,同时它也是研发预防性疾病药物的关键技术之一。IVD市场预计在2010-2012年将有15%~20%左右的增长;中国同时是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医疗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直以来,由致病菌感染引起的疾病逐年增多,给患者造成了极大伤害,同时,随着各种抗生素及免疫制剂的广泛应用甚至滥用,院内深部致病菌感染的发生率日渐增高,致病菌的种类和分布及耐药情况也在不断变化,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难题。但是,目前临床上鉴定方法落后,往往滞后于临床,导致很多患者丧失了最佳治疗机会,临床急需能够快速、简便、准确进行检测的免疫及基因检测试剂盒。
      本项目旨在进行临床肺炎衣原体、假丝酵母菌等检测试剂盒研发及产业化研究,实现对临床此类微生物感染类疾病的快速诊断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③主要论点与论据
      进入21世纪以来,微生物感染现象日益严重,临床深部致病菌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但是,临床上对于致病菌的检测方法周期长,仅依靠传统方法, 由于诊断周期长、方法落后,导致很多患者得不到正确和及时的治疗。所以,提高临床常见致病菌的诊断方法,增加治疗手段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PCR和免疫检测产品由于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诊断窗口期短,可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现已广泛用于各类疾病等的检测,为早期诊断、治疗及安全用血提供了有效帮助,并且PCR可使菌种的鉴定与快速诊断一步完成,检测时间可由3-4d缩短至2h。本课题依托单位与兰州大学合作,于2009年率先在省内开展临床口腔、妇科假丝酵母菌感染研究,并建立了白假丝酵母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肺炎衣原体(CP)是人类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第三大病因;可引起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另外,流行病学研究认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心血管疾病相关。而解脲脲原体(UU)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除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导致不孕不育,还可致宫内感染引发流产、死胎、早产等后果。目前,临床对CP、UU感染检测已高度重视。本项目选取解脲脲原体感染后主要识别抗原MB蛋白为被检测物,制备高亲和力抗解脲脲原体MB蛋白单克隆抗体,以“双抗体夹心法”技术制备检测试剂盒,提高了产品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产品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具有快速、简便特点,可以满足临床快速诊断要求,降低了操作难度,符合解脲脲原体检测技术发展要求。
      ④创见与创新
      (1)设计了白假丝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淋球菌和加德纳菌引物和探针,完成了体系优化、灵敏度及特异性等相关实验。
      (2)编写白假丝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淋球菌和加德纳菌企业标准。
      (3)完成了肺炎衣原体MOMP蛋白工程表达、蛋白结构复性和纯化工艺技术的熟化,针对工艺过程中影响蛋白活性的诱导表达条件、蛋白变性和复性条件及蛋白纯化技术进一步优化和熟化;
      (4)通过完善抗人IgG、IgM单抗生产、纯化工艺技术放大条件优化;优化工艺过程中胶体金颗粒的规格控制条件、标记及包被条件等措施。
      (5)完成了肺炎衣原体抗人IgG/IgM金标检测试剂盒制备工艺放大实验。
      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院内致病菌感染尤其是深部致病菌感染的发生率日渐增高,致病菌的种类和分布也不断变化。因常常侵犯血液、骨骼系统和内脏器官,其危害性极大,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
      传统检测方法,主要通过培养和生化鉴定的进行,所需时间长,往往会导致疾病诊断滞后于治疗。免疫检测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都具有方便快捷、特异敏感、稳定性强、结果判断直观等优点, 因而适合于广大基层检验人员以及大批量检测和大面积普查等,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项目成果产业化为临床提供肺炎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白假丝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淋球菌和加德纳菌感染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和流行病学检测的试剂产品,可以替代进口。肺炎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白假丝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淋球菌和加德纳菌早期诊断有利于临床用药、缩短疗程、减少费用和避免抗生素滥用造成耐药,因此,产业化前景广阔,且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项目的实施对提高民众健康、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等会产生较大社会效益。
      ⑥历年获奖情况:
      尚未获奖。
      
  • 成果完成人:车团结;李克生;杜惠芬;王小虎;尤崇革;哈小琴;文惠方;同重湘;常运朝;张尚弟;蔡传勇;李琳;冯海霞;张莹;李艳;王健;许菲菲;王红梅;李文英;范丽赟;张莉云;曾潮宁;武建海;李小华;胡月娟
  • 完成单位:兰州百源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 单位电话:0931-8281883
  • 联系人:车团结
  • 联系电话:13893487076;0931-8557055
  • 邮箱:baiyuangent@126.com
  • 合作完成单位:兰州雅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0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国科网 版权所有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9035943号-33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9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