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地下水封洞库围岩系统稳定性评价与应用研究
成果简介
    我单位自2009年开始作为我国地下水封洞库的直接参建单位(参加了黄岛、烟台万华、湛江等洞库建设),基于北京东方新星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资助项目以及烟台万华洞库工程建设委托的《洞库围岩塑性松动圈与洞库稳定性研究》(编号:2011056320)、《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地下洞库水文地质和围岩稳定性模拟及实验》(编号:2012056275)以及《地下水封石洞液化石油气储库成套技术研究》(编号:2014056131)科技创新项目,从工程选址到施工的全过程,针对大型地下水封洞库围岩系统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起始于2009年4月,终止于2013年1月,于2015年4月通过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
1.基于区域稳定性分区提出了建库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解决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水封洞库选址问题;
2.基于地质构造演化以及结构面测绘、钻孔摄像技术和井中充电法研究,提出了花岗岩类裂隙岩体结构模型建模与表征方法;
3.提出了岩体渗透系数“RMP估算模型”,揭示了结构面等效水力隙宽与法向应力间的变化规律。为水幕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4.针对洞室群长期动态循环地下水作用特点,首次揭示了洞室群的围岩水压力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围岩渗透各向异性及洞库营运状况,研究了洞室群应力、应变、塑性区特点与变化,揭示了洞室围岩稳定性变化规律。基于离散介质力学的地下洞室围岩破坏空间分布及破坏模式,提出了建设中需及时采取有限注浆堵水措施控制围岩系统的稳定性。为水封洞库洞室群的结构、支护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技术状况
创新性
独占性
盈利性
持续性
先进性
成熟度
    本项目围绕此科学问题重点研究“地下工程的岩体结构模型、渗透模型以及长期动态循环地下水与岩体相互作用的围岩稳定性”。本项目突破了长期动态循环地下水作用的洞室群稳定性评价技术瓶颈,解决了地下水封洞库的工程地质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打破了地下水封洞库建设的国际壁垒。具体创新点如下:
1.提出我国建设水封洞库工程的地质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区域稳定性分区,首次提出了建设地下水封洞库工程的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解决了我国东部至东南沿海地带水封洞库选址问题。
2.洞库围岩系统的岩体结构模型建模方法。构建了可考虑指标权重的结构面自组织模糊聚类分组模型,并提出了结构面间距计算方法,编写了相应的软件。建立了岩体非贯通结构面三维网络的离散元表征方法。
3.基于钻孔岩芯、电视摄像和声波测试,提出了岩体渗透系数“RMP估算模型”,并提出了裂隙水力隙宽的求取方法。
4.基于花岗片麻岩体渗透各向异性,研究了洞室群围岩水压力分布规律与稳定性特征,揭示了动态循环地下水作用的洞室群围岩变形破坏机理。

市场状况
市场分析
商业模式
营销状况
    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对油气资源的消费需求也快速提高。预计 2016 年石油需求将增长 43%,表观消费量达到 5.66 亿吨,原油净进口预计增长7.3%至3.57 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62%。预计到2020 年,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6亿吨左右。到2030 年,中国石油消耗的80%需要依靠进口。随着我国对国外油气资源依存度不断提高,有必要加大石油储备库建设,增加石油储备能力,应对国际石油危机,保障我国中长期石油供应及国民经济安全。2003 年我国开始启动国家石油储备建设规划,制定了一期、二期和三期的石油储备建设规划,但以近几年不断增长的原油进口量估算,现有的一、二、三期石油储备项目总量与90 天的石油进口储备量相比还有不小的缺口,预计在三期项目之后尚需建设地下储库四期项目。地下水封洞库建设过程中必将面临地下洞库围岩系统的渗流分析及稳定性问题。
我单位直接参与完成黄岛、烟台万华、湛江地下水封洞库的建设工程,完成广东惠州地下洞库、安庆洞库、福建漳州三期洞库现场咨询工作,完成与地下洞库相关标准的制定、咨询与部分参与工作。经过多年研究与积累,我单位已掌握地下水封洞库围岩系统稳定性研究的核心技术,获得了2015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证书编号:2015YK(J)-1-05-R01),充分表明我单位在地下水封洞库相关领域研究得到行业内的认可。

转化需求状况
拟采取的转化方式:
合作研发
资金需求额:
应用推广已投入情况:
  
融资用途:
产品研发
管理团队状况
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管理结构
财务状况
    
评价机构
评价意见
评价机构: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010-82998163
评价方式:
评价日期:
2015-04-22
推荐单位
  • 单位名称:
  • 自然资源部
完成单位
  • 单位名称: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单位性质:
  • 高等院校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
  • 010 - 64444088
  • 电子邮件:
  • cgdj@tech110.cn
所属领域
  • 所属新兴产业领域:
  • 节能环保
  • 所属高新技术领域:
  • 环境保护
Copyright 200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国科网 版权所有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9035943号-33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9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