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成果网
热门搜索:  激光   高分子   石油   并网   纳米   太阳能光伏
扫描二维码关注国科网

上海食用菌高效生产和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成果概况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体现形式: 新技术 课题来源: 地方计划
起止时间: 2012.11 至2015.03 研究形式: 与企业合作 所处阶段: 初期阶段
成果属性: 原始性创新            
成果简介
     我国利用真菌类加工的保健食品已进入商品化生产或尚在中试阶段的产品有500种之多,市场潜力巨大,前景诱人。食用菌深加工的开展将改善食用菌作为农产品利润率低、公司产品辐射面积小的现状,推进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以菇精产品为例因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 ①食用菌菇精调味料可取代鸡精、味精,将天然、营养、健康融入到人们日常烹饪中去; ②以不添加味精的菇精调味料技术为核心,推动其他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如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技术集成和产业发展。通过咨询各开发人员和各项目经理,以及了解开发项目未来所需知识技能,各个开发人员普遍提出需要自身知识技能的提高,并提出相应所需培训,通过对研发人员定期进行内部培训和不定时组织参加各机构开展的相关培训活动,提高研发人员的专业知识,开拓研发人员的视野。 本项目的实施直接带动了上海市奉贤区现代农业园区周边的乡镇,带动劳动力就业300人,辐射上海市奉贤周边区县以及江浙地区农民700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为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问题做出了贡献。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扶持奉贤区食用菌种植业,解决食用菌次等菇及废弃物的去向难题,从而可以大大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因此,该项目产品的实施完成,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开发的菇精调味料采用纯天然原料食用菌各边角料为生产材料,再加以各类美味菌类制成菇精,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可以广泛应用于烹饪各种食品中。产品不仅美味、营养价值高,还可以推进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实现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此外,项目产品还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肝脏病变、糖尿病、高血压、肥固醇过高及腹壁脂肪过厚等疾病的发生,因此拥有较高的保健作用。项目产品采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以次等菇和食用菌边角料为主要原料、配以盐、糖、淀粉、水解植物蛋白、酵母提取物、干贝素等辅料,不添加味精,制成可以取代味精的菇精调味料,,在烹饪时使用能使菜肴即味道鲜美,又营养健康且不含谷氨酸钠。项目实施至今共生产菇精调味料1612吨,实现销售收入3654万元,净利润813多万元,上交税收418万元。本项目的实施直接带动了上海市奉贤区现代农业园区周边的乡镇,带动劳动力就业300人,辐射上海市奉贤周边区县以及江浙地区农民700人,促进当地农民增收,为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问题做出了贡献。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扶持奉贤区食用菌种植业,解决食用菌次等菇及废弃物的去向难题,从而可以大大推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贡献。因此,该项目产品的实施完成,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食用菌栽培是以农林业的废弃料为主要原料,来源广泛且可年年再生,而 本项目产品又可综合利用食用菌各边角料,因此项目的实施不但可以有效地遏制环境污染,还能使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将有利于生态的协调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项目的实施将对食用菌工厂化企业起到积极示范作用。通过技术的创新,实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稳定,解决行业发展的瓶颈,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含量与品牌形象,满足人们对安全、优质、绿色食品的需求。项目的实施可以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利用作物秸秆进行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一方面将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20吨规模年将消耗作物秸秆及玉米芯5600吨,可解决近2万亩的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桔杆问题,带动农场员工发展循环农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污染,保护环境。项目中,对金针菇生产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解决了金针菇工厂化生产面临的成本高、污染率高、生物学效率低以及产品品质不稳定等问题,提高了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水平,实现金针菇新品种工厂化日产20吨的中试示范和市场推广目标。项目研究成果应用能显著提高单产和生物学效率,缩短整个生产周期,A级菇比例达到80%以上,产品品质较好,市场美誉度高,达到金针菇工厂化高效、稳定生产目标,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食用菌工厂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
应用前景
主要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知识产权形式: 专利
应用状态: 产业化应用 拟转化方式:
单位概况
完成单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单位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北翟路2901号
单位电话: 021-62208660;52630016          
联系方式
联系人: 李峰 联系人电话: 18918162499 联系人Email: lifeng_2007@126.com
Copyright 200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国科网 版权所有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9035943号-33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9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