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登记  >> 工作简讯

《科技成果工作简讯》第13期

科技成果工作简讯
第13期        2008年7月14日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
国家科技成果网承办

本期要目
 “国家科技成果在苏转化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1
 2007年企业科技成果统计分析••••••••••••••••••••••3
 200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在京颁奖••••••••••3

“国家科技成果在苏转化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

        2008年6月27日,“国家科技成果在苏转化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处吴守海副处长、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成果处姚昆仑处长,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省产学研办公室)倪刚书记,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吴昌权等以及来自江苏省十一个省辖市科技局负责产学研工作的15位代表参加会议,国家科技成果网派专人参加会议。
        本次座谈会的主题是进一步利用2002-2007年获国家科技奖的成果和国家科技成果网登记的成果、人才资源,为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产品、技术更新换代提供服务,采用科技一对一的方式举办项目洽谈会。国家科技成果网为全体参会代表编制“科技一对一合作洽谈会项目实施说明书”,并在会上详细解介绍了科技一对一的方案、流程和进度安排。
        吴守海处长讲话中,强调科技成果转化在江苏应用的重要性,是产学研工作的重点,科技一对一活动是科技成果对接工作的一个好的形式和机制。这次转化工作的目的是把获奖成果及重大实用成果中的一部分拿到江苏落户、实现产业化,提高转化项目的层次。同时希望能找一批专家和企业建立长久联系,建立省、市级专家顾问团。盐城市科技局举办科技一对一的活动已经列入今年计划,欢迎各个地市科技局积极参与,或者自行组织类似活动。
        姚昆仑处长在会上详细地介绍了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针对筛选什么样的获奖成果进行转化提出意见。他认为,“一对一活动应有针对性,根据省市的需求,重点筛选出有产业化需求和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要认真从国家科技成果库中挑选全国的好的技术项目,为江苏省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服务。
        倪刚书记详细介绍了盐城市科技一对一活动方案。方案中拟定的活动时间为2008年10月20日,主办单位为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江苏省科技厅、盐城市政府,承办单位为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盐城市科技局和国家科技成果网。将盐城的纺织、化工作为本次对接活动重点领域,活动内容包括报告、展示和对接。
        会议代表就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汇总如下:
        (1)江苏省各地市局已经非常重视科技成果对接形式的创新,对接过程的针对性、具体化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基本模式是,地方将企业需求送到高校,然后高校返回项目到地方、到企业。如苏州市、南京市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单位建立密切联系,每年举办多次活动。但一个城市自己单独做则有其局限性,可挑选范围不大,对接模式好需要进一步优化。
        (2)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必须多方面了解掌握技术项目的情况。如对于筛选出的项目需要做前期调查,包括投资意向、合作方式等,要征集那些愿意转化的成果。与会代表还指出对筛选出的成果项目,使用方自己应该再鉴定。
        (3)国家科技成果网提出的科技一对一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品牌,也是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这种方式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更加实际,更加有效。地方科技局要全面汇总企业技术需求,国家科技成果网根据企业需求进行项目筛选,将筛选结果提供给企业选择,然后设计科技一对一的活动。地方搭建平台,成果网提供内容与服务,优势互补,密切合作。
        (4)总体上看,地方当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过程能力较弱,国家与地方政府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意识、条件和措施。目前,地方大量的转化经费只能用在具体的项目上,在服务过程中没有经费的支持,严重影响转化服务的能力与水平的提高。
        (5)扬州市科技局和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明确提出要举办科技一对一的活动,具体安排会后确定。


2007年企业科技成果统计分析

        2007年,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34170项,其中,成果完成单位为企业的科技成果12220项,占35.76%。通过对企业登记的科技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各类成果完成单位中,企业是最主要的成果完成单位。
        2007年,各类成果完成单位登记的科技成果数量占全国登记科技成果总数的比重排序依次是:企业35.76%,大专院校22.22%,独立科研机构18.33%,医疗机构14.02%。可见,企业是科技成果最主要的来源,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企业科技成果的课题来源主要是自选课题,占一半以上。
        2007年,企业登记的12220项科技成果中,课题来源为自选课题的成果比重达到52.57%;其次是地方计划,占17.03%;部门计划和国家计划成果比重分别为9.55%和5.04%。可见,企业仍然以自我需求的技术创新活动为主,比较少承担科技计划项目。
        3.企业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主要分布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电子信息等领域。
        2007年,企业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中,光机电一体化领域的科技成果比重最高,达到20.53%;其次是新材料领域,比例为17.92%;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电子信息领域的成果比例分别为11.55%和11.36%。这四个领域的成果比例之和达到61.36%。
        4.企业成果的应用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达到95.46%。
        2007年,企业应用技术成果中已经应用的成果比例为95.46%,应用技术成果总体应用比例为90.53%,企业成果的应用比例高出近5个百分点。可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更能从市场需求出发,研发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应用转化能力。

200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在京颁奖

        6月25日,200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全体院士会议上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颁奖仪式,并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一起为获奖科学家颁发奖章和证书。
        200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共有3项。数理科学奖获奖项目“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和非线性数学期望”,获奖科学家为山东大学彭实戈教授;化学科学奖获奖项目“表面吸附单分子的高分辨表征与选控”,获奖科学家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侯建国教授;地球科学奖获奖项目“东亚环境变迁的季风控制学说”,获奖科学家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研究员。
        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共有25位院士和专家获得。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院士获得成就奖。获得工程奖的是:李崇坚、耿志修、韦乐平、肖建国、姜宏、温燕明、古德生、岳光溪、谭靖夷、孙克勤、孙晋良、于康震、高焕文、吴天一、张涤生和汪应洛。获得青年奖的是:李应红、张智江、刘炯天、冯夏庭、钟登华、王锐(女)、邹学校和郑健。
        陈嘉庚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都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登记的全国性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两奖实行专家评审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原则,在科学技术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银行等部门,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相关领导和获奖科学家家属等参加了颁奖仪式。


Copyright 200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国科网 版权所有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9035943号-33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9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