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登记  >> 工作简讯

《科技成果工作简讯》第11期

科技成果工作简讯
第11期        2008年6月16日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
国家科技成果网承办

本期要目
 国家科技奖励推荐项目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
 200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2
 2007年国家计划项目成果统计分析••••••••••••••••••3


国家科技奖励推荐项目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一些国家科技奖励推荐项目和重大成果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谱写出一曲曲胜利的凯歌。
        西南交通大学牵头完成的“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与营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针对四川省西部三州(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处于高烈度地震区,地质条件复杂,构造运动频繁,可能诱发重大地震灾害的特点,开展了高烈度地震区公路隧道抗减震技术系列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四川省内标志性隧道“二郎山隧道”和“鹧鸪山隧道”工程中获得了应用。地震发生后,尽管两座隧道都处于地震的重要影响区域,隧道周边许多基础设施受损严重,但二郎山隧道和鹧鸪山隧道都成功地经受住了地震的严峻考验,结构安全、交通顺畅,是灾后黄金时期进入重灾区的唯一“生命线”,为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地震发生以后,项目组主要科研人员都参加了抗震救灾工作。项目第1完成人何川教授在震后第一时间赶赴二郎山和鹧鸪山查看灾情,为救灾决策部门提供了西线通道隧道安全这一重要评估结论,有力促进了率先打通救灾西通道这一重要决策部署。在科研成果的保驾护航下,二郎山隧道和鹧鸪山隧道毫发无损,被誉为高海拔高烈度地震区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和示范工程。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牵头完成的“西部山区公路铁路泥石流减灾理论与技术”项目在山区道路泥石流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系统的成果,该项目针对高寒地区冰湖溃决常常形成大规模泥石流,对下游沿江公路造成严重危害的减灾需求,研究提出了冰川堰塞坝的破坏条件、溃坝泥石流流量计算公式和下游风险分析方法。汶川特大地震,激发大量滑坡崩塌,滑坡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产生上游淹没损失,如果堰塞坝溃决,将会造成下游大范围溃决洪水灾害,堰塞湖危险性评估和排险已经成为震后非常紧迫的抢险工作。在得知震后出现堰塞湖险情后,项目组立即奔赴灾害现场,先后考察了安县茶坪河,北川县通口河(湔江)等6个堰塞湖,认为北川县唐家山堰塞坝、青川县石板沟堰塞坝和安县肖家桥堰塞坝为高危堰塞坝。回到成都后,他们立即写出应急建议报告通过省科技厅上报抢险救灾指挥部,主要科研人员被国务院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水利组临时抽调到堰塞湖组参与堰塞湖危险性评估和应急处置工作,在处理危急堰塞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组还受四川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委托,承担并开始实施四川省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危险性评估工作。他们根据震区有灾害记录的泥石流沟多达501条、震后面临可能长达约20年的泥石流活跃期,泥石流发生的数量和频度将会对道路、灾民安置点和灾后重建区造成极大危害的风险的情况,积极为灾后道路修复和居民点重建提供危险性评估、场址选择和减灾工程方面的技术支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完成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与安全用血”项目为灾后救治危重伤员和献血、采血和安全输血等方面效果显著。地震后有30多万伤员需要救治,失血性休克是造成伤员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地震伤员主要是开放性上下肢骨折、骨盆骨折、脊柱骨折,内脏破裂、颅脑外伤及复合外伤等,所有伤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血,重伤员几乎都有失血性休克,手术止血、抗失血性休克和清创抗感染是抢救伤员生命的主要任务。血液、血液制品和血浆代用品需求急剧增加。地震发生后,项目组主要科研人员都参加了抗震救灾工作,他们在安全合理血液稀释、安全输血监测、手术失血安全回输等方面施展了自己才智,减少异体血所致的并发症,为安全用血,及时救治伤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

        200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颁奖仪式于2008年6月5日下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代表中国政府向荣获此项殊荣的英国地球物理学专家李向阳博士、美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刘锦川博士、德国生物学专家彼得•格鲁斯博士和国际水稻研究所代表罗伯特•齐格勒博士颁发了奖章和获奖证书。颁奖仪式前,刘延东国务委员亲切接见了获奖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颁奖仪式上发表了讲话。
        万钢部长在讲话中对获奖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并感谢他们为推动中外科学技术合作、促进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万钢指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是众多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专家和组织的杰出代表。他们用自己的学识、智慧、辛劳和情感,架起了中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彼得•格鲁斯博士代表获奖人在答谢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长足发展,回顾了在华进行交流合作期间中国政府和有关单位给予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对中国政府授予他们这一崇高荣誉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表示将为进一步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做出积极贡献。
        有关部门领导,获奖人亲属以及英国、德国驻华使馆官员出席了颁奖仪式。颁奖仪式由科技部副部长尚勇主持。


2007年国家计划项目成果统计分析

        2007年,地方、部门成果管理机构上报到国家科技成果库中的国家计划项目成果共2497项,通过对国家计划项目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家计划项目成果中基础理论成果占有较大比重,达到3成。
        2007年国家计划项目成果中,应用技术成果1683项,基础理论成果734项,软科学成果80项,分别占国家计划项目成果总数的67.40%、29.40%和3.20%。与2007年全国登记的科技成果总体类别构成相比,国家计划项目成果中的基础理论成果比重较大。可见,国家十分重视基础理论成果的科技研发工作。
        第二,国家计划项目成果评价水平较高,国际领先水平成果比例高出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2007年国家计划项目成果中,应用技术成果评价水平较高,国际领先水平成果比例为13.86%,国际先进水平成果比例为38.55%,国内领先水平成果比例为37.18%,国内先进水平成果比例为9.82%,国内一般水平成果比例为0.59%。
        与2007年应用技术成果平均水平相比,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成果比例分别高出8.08和14.62个百分点。可见,国家计划项目的研发实力和研发效果都比较显著。
        第三,三分之一以上国家计划项目成果的完成单位是大专院校,其次为企业和独立科研机构。
        2007年,国家计划项目成果的完成单位构成中,大专院校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0%;其次是企业和独立科研机构,分别占25.82%和24.99%;医疗机构比例最低,为5.83%。
        与2007年科技成果总体的完成单位构成相比,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所占比例分别高出12.88和6.66个百分点。可见,国家计划项目更青睐于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等科技研发单位。
        第四,国家计划项目成果中的应用技术成果主要分布在农业以及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二者比例之和达到45%以上。
        2007年国家计划项目成果中,应用技术成果主要分布在农业以及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所占比例分别为23.90%和21.90%,二者之和达到了45.80%,其他领域所占比例均不高于11%。
        与2007年应用技术成果总体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分布相比,农业领域所占比例高出了8.08个百分点,超过了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比例。可见,国家计划项目十分重视农业领域,将农业科技发展放在首位。

Copyright 200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国科网 版权所有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9035943号-33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9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