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登记  >> 工作简讯

《科技成果工作简讯》第10期

科技成果工作简讯
第10期        2008年6月2日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
国家科技成果网承办

 

本期要目
 抗震、救灾相关科技成果(2) •••••••••••••••••••••1

抗震、救灾相关科技成果(2)

1、国道317(213)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边坡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处理措施研究
      该项目属地球、空间与海洋科学技术领域,成果主要应用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行业。
国道317(213)线都江堰至汶川公路穿越龙门山山前褶皱断裂带,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非常复杂,且经过紫坪铺水库。公路沿线滑坡、库岸坍塌、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段广泛分布。有必要对沿线重大地质灾害类型和工点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和运营时期的通车安全。
      项目从地质环境入手,对K12公里岩质高边坡、K25堆积体、罗圈湾崩塌堆积体、沙窝子1#滑坡4个典型工点,在深入研究坡体的结构特征和各类岩土体的工程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的分析,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和结构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对典型高边坡进行了基于强度稳定性理论和变形控制理论的稳定性系统评价,提出了优化的防治措施,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
      该项目研究内容丰富、技术路线合理,方法手段先进,并充分运用了现代计算和分析手段,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山区复杂地质条件的高等级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和评价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体系,为山区复杂条件下高等级公路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积累了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成果已在都汶路工程建设中应用,优化了设计方案,节约了投资。
      完成单位: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该课题研究对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所涉及的科学问题是当前地学、力学及工程技术的前沿,课题研究难度很大。
      课题中能够从各个学科全面的开展研究集成,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新型高效的滑坡遥测台网及相关监测仪器的研究;示范区滑坡数值模拟技术及多种综合方法滑坡稳定性分析;滑坡智能集成预报模型结构设计及计算智能预测集成系统开发;滑坡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灾情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设计、组织结构及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相关地质灾害技术标准的制定等都有所创新。
      完成单位: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3、山区流域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灾害预测的GIS系统
      该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性在于:
      (1)针对西南山区流域地理地质环境,形成了一套基于GIS的从数据采集-空间属性数据库建立-评价指标的选择-预测评价模型分析-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与区划,这样一套较为完整的山区流域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预测的研究技术路线、方法体系和工作流程。
      (2)建立了山区流域地质环境评价和地质灾害预测的基本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其数量化方法。这套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人工作的成果,集中丰富的专家知识和专家经验,完整和系统地反映了山区流域地质环境的特点,具有较强的针对隆和可操作性。
      (3)将上述研究成果集成于一体,开发了“基于GIS的地质环境评价与危险性区划系统(GHGIS)”。
      (4)针对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和地质灾害发生的非线性,结合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该研究将系统论的信息量法、层次分析方法和非线性理论的神经网络方法引入该研究,这不仅为GHGIS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而且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通过金沙江对溪洛渡水电工程库的技术路线、指标体系、工作流程以及开发的配套软件GHGIS上切实可行的。同时,该项研究成果已经用于全国重点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以及公路、铁路等领域的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评价和预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完成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4、防震减灾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
      “防震减灾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是福建省地震局“十五”重点项目,属电子信息领域软件产品中的地理信息系统范畴。该系统以数字地震学为理论基础,在元数据库、数据字典库、空间数据库、智能模型库、模型字典库、人口数据库、经济数据库、震害预测建筑物数据库及地震相关专业数据库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网络、GIS等相关技术,对地震灾害进行模拟预测,对建筑物、生命线工程、次生灾害等影响以及卫生防疫情况等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辅助政府主管机构进行决策。
      地震应急和震害防御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政府的重视。而这方面的系统还很少真正形成实际应用。从前的城市防震减灾系统大都建立在WEB层面的发布上,以上海地震局和浙江地震局等单位的建设情况来看,多数都是将每日地壳活动监测数据实时进行发布。通过计算机手段管理业务数据和进行数据的汇总分析,但是远远没有达到模拟计算、灾情评估、宏观管理甚至是能解决城市应急的功能。该课题的系统将在这方面打开先河,GIS技术日趋成熟并广泛的推广使用,越来越多的功能地引入地震管理单位业务方方面面之中。
      城市级防震减灾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采用大比例尺1:2500地图数据,预测结果精确度高;基于web层次灾害评估模型运算时间<1分钟;震害模型计算误差<15%、易损性分析误差<5%、集成城市系统可达500个;模型参数实时动态更新,模型运行结果精确度高;预报模型适应广,可适用于国内主要地震活动区域,并提供基于WEB层次宏观预测功能。综合目前的研究情况,在地震行业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地震灾害也具有区域性特征,地震灾害预测模型也稍有不同。
      该系统安全稳定,大大提高了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水平,适用于各省市级地震局和震害研究机构等单位震害预防与应急响应措施,为辅助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04年度荣获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完成单位:北京宇图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next]

5、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该研究是国内自然灾害后在社区随机整体样本中进行ADS和PTSD诊断评价的首次研究,对低文化程度农村群体中使用问卷调查做了成功的尝试,在调查方法上进行了成功探索和尝试,对今后问卷法的使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在张北尚义地震灾区距震中不同距离两村随机抽取181名灾民进行临床检查,根据DSM-Ⅳ的诊断标准,结果:所调查的受灾群体中,急性应激障碍(ASD)的发生率为6.1%,3个月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为18.8%,震后三个月的现患率为7.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对物质支持满意度低、震后分离症状多的个体患PTSD的危险性高。就受灾程度不同的两个群体进行比较发现,受灾程度不是PTSD发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完成单位:张家口市沙岭子医院

 

6、唐山大地震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学研究
      该研究立足于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唐山大地震发生23年后)的神经内分泌学变化特点。以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的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样本数量符合统计学要求,对照组合理。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时点测量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皮质醇水平并予以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测量了被试的皮质醇水平,结果显示,测量精度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价值。达国内领先水平。
      完成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开滦医院

 

7、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为了解决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存在的信息不畅,指挥不能及时到位的问题,2003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要求卫生厅尽快组织专家研究和开发一套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为此,四川省人民政府投资80万元人民币,要求省卫生厅组织省内管理专家、卫生防疫专家、计算机信息技术专家,组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攻关组,联合研制和开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经过历时一年的共同努力,完成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编程、系统集成、系统测试、系统试运行等开发任务,开发出具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上报、预案拟定、决策支持、物资人力资源调配、预警报警、急救处置、指挥调度等七位一体的系统功能体系。建立起了涵盖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指标、工作指标和效果指标完善的卫生信息数据库,并引入独特的定制方法解决特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急救处置的特定资源信息的采集。
      通过公网实现基层卫生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无网络的地方引入国内独创的QDH-2000数据采集器,实现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端口前移到乡镇卫生院。利用GIS技术实现指挥调度直观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分析形象化、资源分布地理化;系统引入了GIS技术用于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情况。形成形象、直观的作战地图式的网络界面。系统设计考虑了与卫生部疫情报告系统数据接口,疫情报告资料可直接从全国疫情报告系统中获取,确保疫情资料可靠性、一致性和纪实性;系统设计还考虑了与庆疗机构的HIS系统的接口,减少了信息采集的重复劳动,实现了信息综合利用的功能。
      该系统不需要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不仅适用于四川省解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也适用于全国,特别适用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在全国有较好的推广前景。该系统的推广,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项目推广除本身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外,由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及时处置,将减少各级政府的经济损失,产生潜在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完成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8、城市基础设施地震破坏经济损失估计方法研究
      该课题研究目标是为城市基础设施在实际地震破坏情况下的损失提供一套估计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城市基础设施由能源系统、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环境系统、邮电系统、防灾系统六大系统组成。在城市基础设施的组成中,除去环境系统和防灾系统以外,其他四个子系统通常称为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生命线工程就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且地震破坏会导致城市局部或全部瘫痪,引发次生灾害的工程。对城市基础设施地震损失评估方法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城市基础设施中的生命线工程部分。该课题研究了以下主要内容:①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规律与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分析了城市基础设施地震破坏特点和破坏机制;②以灾害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灾害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地震破坏损失分类与统计方法,进而建立了地震破坏损失模型和完整的地震破坏损失估计方法;③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震后抢险救灾与修复的优化决策、抗震救灾对策以及资金投入与经济效益估计,以便决策机构参考。
      用途与适用范围:城市基础设施地震破坏损失估计方法研究是一项应用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不仅能够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在实际地震破坏情况下的损失估计,也可用于震前震害预测的损失估计,实用性强。适用于城市供水、排水、煤气(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交通等建设与管理的专业部门及综合部门。可为政府部门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决策中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完成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地  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4号(100045)
联系人:赵谷声010-68598394
国家科技成果网
地  址:北京市安外小关街53号(100029)
联系人:朱必华010-64444091
传  真:010-64438762

Copyright 200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国科网 版权所有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9035943号-33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9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