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报告编号
  工业领域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研发及应用 威士丹利低碳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202501003074
成果简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而工业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领域,加强工业能源和碳排放管理,推动工业深度脱碳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工业碳排放管理,已成为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在“双碳”领域的应用,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三部委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工信部联节〔2022〕88号),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国科发社〔2022〕157号),工信部办公厅印发《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工信厅节〔2025〕13号)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利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展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助力行业和区域绿色化转型。
在国内外新形势下,国内“双碳”目标和其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及《巴黎协定》下强化的透明度框架对碳排放统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一致性、可比性和透明性等提出更高需求。目前,我国能碳管理在数据精准度、多源数据整合、数据获取周期、出口企业碳核算认证及碳数据安全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亟待解决。如:传统人工抄表及分散式数据采集导致碳排放核算误差大,难以满足国际标准(如ISO 14067、ISO 14064、欧盟PEF)要求;能源与碳排数据分散在设备、工序、供应链等环节,缺乏统一管理平台;传统数据采集方式数据获取周期长,难以实时分析能耗与碳排放数据,较难提升监测管理效率,无法支撑快速决策;出口企业碳核算软件长期依赖欧美产品(如SimaPro),认证周期长、成本高、碳数据安全不可控。
项目针对工业园区及企业数字化能碳管理应用需求,开展了工业领域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研发,主要创新点及特点在于:基于国内外碳排放管理标准,构建了能效对标、企业碳排放核算、产品碳足迹核算、园区碳排放核算等模型组件,通过低代码平台与BPM流程引擎,满足了工业领域多场景自定义应用需求;研发了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区块链融合技术,通过多种传感器部署、知识图谱关联能源消耗、生产工艺及供应链碳数据,提高了数据采集准确度与响应速度,实现了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一体化、可溯源、可视化管理;基于碳排放国内外认证标准,研发了能碳实时智能分析算法及监测技术,提高了碳排放数据核算精准度和数据质量;开发了组织碳排放报告生成软件系统,实现了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MRV)数据国内外免复核认证认可。
项目已获多件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软件系统已通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国产化系统兼容性测试认证,获《华为技术认证书》、《鲲鹏技术认证书》;碳盘查系统功能已通过SGS评估认可;项目成果已被全国海关信息中心广东分中心、阿波罗(中国)有限公司、光大广环投环保能源(肇庆)有限公司等单位采用,应用效果良好。
合作完成单位
1.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2.信通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广东)有限公司  3.香港科技大学  4.五邑大学  
成果完成人
1.汪鹏  2.陈志雄  3.赵瑞龙  4.高寒宇  5.安梅  6.陈金敏  7.胡海莉  8.石建雄  9.黄飞艳  10.刘学良  
成果评价情况
  评价单位: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 报告编号: 202501003074 评价日期: 2025-07-08
  组织单位: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 项目负责: 雷智旺 成果管理: 13681429210
评价意见
1.提供的资料齐全,符合评价要求。
2.项目针对工业园区及企业数字化能碳管理应用需求,开展了专项研发,主要创新点及特点如下:
(1)基于国内外碳排放管理标准,构建了能效对标、企业碳排放核算、产品碳足迹核算、园区碳排放核算等模型组件,通过低代码平台与BPM流程引擎,满足了工业领域多场景自定义应用需求。
(2)研发了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区块链融合技术,通过多种传感器部署、知识图谱关联能源消耗、生产工艺及供应链碳数据,提高了数据采集准确度与响应速度,实现了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一体化、可溯源、可视化管理。
(3)基于碳排放国内外认证标准,研发了能碳实时智能分析算法及监测技术,提高了碳排放数据核算精准度和数据质量;开发了组织碳排放报告生成软件系统,实现了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MRV)数据国内外免复核认证认可。
3.项目已获多件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4.项目软件系统已通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国产化系统兼容性测试认证,获《华为技术认证书》、《鲲鹏技术认证书》;碳盘查系统功能已通过SGS评估认可。
5.项目成果已被全国海关信息中心广东分中心、阿波罗(中国)有限公司、光大广环投环保能源(肇庆)有限公司等单位采用,应用效果良好。
评价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在工业领域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模型自定义组件设计、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区块链融合、能碳实时智能分析算法及监测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评价专家
姓名 工作单位 职称 从事专业
彭应登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正高碳排放研究
常霞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中心 正高计算机技术
侯立安 火箭军工程大学 院士环境工程
曹浩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正高工业互联网
马晓茜 华南理工大学 正高能源工程
唐文武 广州市节能中心 正高能碳信息化
周迎 科技部火炬中心 正高科技管理
WeChat 微信公众号
WeChat
Hotline 服务热线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