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来源与背景:在全球经济竞争的总体形势下,工业现场减员、降本、增效的压力越来越大,工业现场数智化转型的需求迫切。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工业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但由于工业场景的多样化、差异化和复杂性,工业互联网在很多场景的创新与推广速度缓慢,原因如下:
1)工业场景复杂度高,技术开发难度大,开发试错成本高。工业现场涉及多技术、多品牌、多型号的技术系统,有多源异构、多时段、多标准的离散数据,也有多层级、多专业协同工作的业务需求,这需要运用IoT、AI、Big Data、Digital Twin等一系列技术,工业系统的稳定性要求高,每项新产品、新应用都需要经过大量的试验测试,才能标准化推广,这导致创新的周期长,试错的成本高,很多企业难以持续坚持。
2)对多场景差异,技术成果无法高效沉淀与复用,导致推广成本过高。区别于互联网模式,工业场景的定制化需求比例偏高,无法用固化、通用的功能平台覆盖所有场景。由于缺乏标准化,在不同场景耗费大量成本开发的技术成果,无法完全复制到另一个场景,导致推广成本也非常高,用户成本压力大,推广速度缓慢。
3)多重因素导致软硬件成果的实用性偏低。工业系统需要技术与业务深度结合,开发过程中技术人员与业务人员的理解通常存在偏差,导致开发成果的功能质量不够理想。另外,各厂商均在应对基础性的功能开发,导致在仿真优化、智能决策等深层次的研发偏弱。
本项目开发的“基于低代码开发技术的工业现场智能管控平台”,具备多种工业场景的适应能力,开发了多属性数字组件封装与复用开发框架,支持工业低代码开发,有利于促进工业场景的知识经验沉淀与复用,提高工业系统稳定性,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效率,降低工业系统和工业智能产品开发成本,为推动场景型工业互联网开发提供基础支撑工具。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将工业低代码技术与工业现场智能化软硬件系统开发相结合,研制基于工业组件封装的低代码开发框架,并通过工业场景实践应用,积累沉淀行业共性模型组件,实现可视化设计和逻辑编程,降低系统开发难度,提高系统开发效率,降低系统开发成本。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项目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开发了M-Link工业现场智能管控平台,实现了基于功能定义的油气工业组件模型低代码开发框架、基于组件库和逻辑库的油气工业系统自动生成技术、基于空间三维位置牵引的多模态实时数据融合智能巡检模型、基于能流分析能耗仿真优化模型等创新点,对比同类软件产品,在油气工业领域低代码开发技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M-Link工业现场智能管控平台支持工业组件沉淀与高效复用,支撑工业现场智能化软硬件系统高效开发,可适应多类复杂工业场景,广泛适用于油气、矿山、新能源等工业现场数智化系统开发。本项目已在油气工业领域进行了大量实践测试,在LNG接收站、油气储油库、油气管道、油气田工程建设等多场景积累了大量模型组件,并已在40余款工业现场软件和硬件系统开发中应用,相关软硬件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均达到工业标准要求。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M-Link工业现场智能管控平台沉淀了多类型油气工业模型组件,大幅提升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也助力公司软硬件产品加速推广应用。在油气工业领域,相关技术成果已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管网、延长石油、振华石油等国内外油气公司推广应用;在智能制造、新能源、工业园区等其它领域,也已初步应用实践。累计产生营业收入合计1.5亿。
6.历年获奖情况;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2年上海市宝山区企业技术中心;2022年、2023年认定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项;2023年获中国科学家论坛“十四五”科技创新突出单位;2023年获中国科学家论坛科技创新优秀发明成果;2023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奖证书。
1.张金权 2.于立成 3.许鹏飞 4.胡 斌 5.闵 柯 6.周晓章 7.刘兴林 8.高晓军 9.刘春平 10.王俊鹏 11.廖青云 12.李云龙 13.杨 华 14.何 力
|
评价单位: |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 |
报告编号: |
中促会评字 [2025] 第080号 |
评价日期: |
2025-06-14 |
|
组织单位: |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 |
项目负责: |
于立成 |
成果管理: |
+862166861267 |
1.提供的资料齐全,符合评价要求。
2.该成果的主要创新点:
1)研发了基于功能定义的油气工业组件模型低代码开发框架,简化开发流程,降低开发成本。
2)研发了基于组件库和逻辑库的油气工业系统自动生成技术,可以快速构建工业应用系统。
3)开发了基于空间三维位置牵引的多模态实时数据融合的智能巡检模型,提升工业现场响应时效。
4)开发了基于能流分析能耗仿真优化模型,动态平衡控制油气工业能耗与生产数据,通过精准仿真与优化,提升设备运行效率。
3.经“国家工业控制系统与产品安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西南实验室”检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4.该项目已在伊拉克、阿曼、阿联酋等国家和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酒泉输油气分公司、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榆林)油气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使用,反映良好。
5.该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多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评价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在油气工业领域低代码开发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建议:进一步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姓名 |
工作单位 |
职称 |
从事专业 |
张向阳 |
中科院软件中心 |
正高 | 软件开发 |
李正良 |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
正高 | 科技管理 |
叶剑云 |
中石化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正高 | 能量系统优化 |
蔡青有 |
电力工业电力设备及仪表质量检测中心 |
正高 | 产品质量检测 |
秦建 |
海军研究所 |
正高 | 兵器科学 |
李宝 |
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
正高 | 自动化 |
郭雨琴 |
中国船舶信息中心 |
正高 | 信息化网安 |
童有好 |
工信部中小企业促进中心 |
正高 | 中小企业 |
缪谦 |
国家电网公司综合能源集团 |
正高 | 机电一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