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超过100个国家受到土壤盐渍化的困扰,盐渍土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差,生产水平低,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耕地保障等均有重要影响。我国土壤盐碱荒地以及影响耕地的盐碱地面积超过5亿亩,当前我国盐碱地综合治理机制保障方面尚存不足,治理技术体系尚在探索阶段,可持续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尚未构建,全面市场化推广仍存在一定难度。盐碱地改良技术问题主要聚焦在土壤盐渍化成因与改良方法的遴选,改良综合方案的合理比选和经济性确定,改良工程的可行性方案确定,盐碱地障碍因子的科学判断与经济型改良产品的应用等几个方面。
针对典型盐碱地土壤碱性强、含盐量较高、土壤质量差等问题,开展调碱抗盐、消减土壤障碍因子、构建健康土壤体系、提升土壤质量等方面的研究,构建了土壤障碍因子快速诊断平台,通过检测土壤pH值,碱化度,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养分等指标,厘清不同障碍因子对于目标地块危害的权重。根据不同障碍因子的权重和特点,采用对应成分的环境友好的化学改良材料,通过酸碱中和、离子置换、水解中和以及有机中和等技术手段将有害离子排除土壤系统外,明晰盐碱土壤耕层淡化机理。采集不同区域的盐碱地土壤,筛选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菌株,并通过科学配伍和扩繁,再外源添加到土壤体系中,构建维系土壤健康的微生物顶级群落区系,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生态脆弱的盐碱土壤体系中不可利用的氮磷钾转化成植物可以利用的养分,通过胞外酶和胞内酶等作用,不断增加土壤中小分子有机酸和腐殖质含量,最终通过化学和生物耦合的技术手段,逐渐构建能够自养循环的健康土壤环境,最终实现盐碱地土壤的改良和治理。
目前,已经构建了针对内陆苏打盐碱地、滨海滩涂盐碱地和河套次生盐碱地、西北干旱地区盐碱地等不同盐碱地类型的土壤改良技术体系4套,改良产品3类(生物类、化学类、有机质类),能够实现调碱抗盐、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快速增加土壤通透性、改善作物根际微环境、调控土-水生态环境、提升土壤质量、促进作物丰产增收、提升作物品质等功能。沈阳化工研究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快速障碍因子诊断”、“靶向改良方案制定”、“专项技术+定制产品研发”、“可落地科学指导”的一体化改良技术,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我国盐碱地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2.中化现代农业(宁夏)有限公司
1.李婷婷 2.王恩彪 3.冯良山 4.施德志 5.孟垚 6.孙朝辉
|
评价单位: |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有限公司 |
报告编号: |
|
评价日期: |
2023-07-13 |
1.所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数据详实,符合评价要求。
2.该成果针对国内典型盐碱地研发了土壤化学和生物耦合改良技术,开发了盐碱地土壤调理剂和益生微生物菌剂系列产品。主要创新点如下:
(1)构建了土壤障碍因子诊断平台,通过权重分析逐级诊断并确定主要障碍因子,搭建了以“土壤-作物-微生物”三个维度为核心的盐碱地改良方案和模型;
(2)开发了环境友好的化学改良剂和能够构建根际壤健康环境的微生物制剂产品,解决了盐碱地改良模式技术路径单一、改良成本高、市场接受度低、推广应用困难等难题;
(3)创建了“靶向改良方案定制-专性产品研制-过程跟踪服务”一体化盐碱地改良技术流程、“一地一策、一物一策”分区分类盐碱地改良模式,在宁夏、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得到示范应用。
3.该成果获20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个产品登记证。经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显著。
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成果创新性强,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建议进一步加大应用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