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欧美国家在工业级选择性激光烧结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以德国EOS和美国3D Systems为代表,这些企业在高性能设备、材料开发及工艺优化上拥有完善的技术体系,并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和工业制造领域。近年来,国外重点关注多激光协同控制、超高温材料烧结以及大幅面复杂构件的快速制造,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
国内在此领域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快速发展。以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以及国内企业在高温激光烧结设备、工艺研发和材料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增材制造的核心是通过逐层添加材料来制造三维物体,SLS 打印设备完全遵循这一原理。它利用高功率激光选择性地烧结粉末材料,将粉末颗粒逐层熔化并粘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三维实体,是增材制造核心原理的典型应用案例。
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1、材料适应性
适用材料为高分子聚合物:PA(尼龙)、TPU、PEEK等共计20余种。
材料利用率:未烧结粉末可回收(重复使用率约100%)。
2、成型精度
层厚分辨率:80-150μm。
尺寸误差:通常为±0.2%。
3、机械性能
拉伸强度:尼龙(PA12)可达45-50MPa。
耐温性:PA12热变形温度约180℃,PEEK可达340℃。
4、生产效能
构建尺寸:设备成型缸尺寸为260×260×450mm至600×600×800mm。
打印速度:约20-26mm/h高度。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一)创造性
1、无模具自由成型
颠覆传统工艺:首次实现无需模具或刀具的“减法制造”向“增材制造”转型,尤其适合单件或小批量复杂结构生产(如拓扑优化后的轻量化部件)。
自支撑设计革命:利用未烧结粉末作为自然支撑,突破传统3D打印(如SLA)依赖支撑结构的限制,可制造传统工艺无法实现的悬空、内腔、晶格等异形结构(如航空航天燃料喷嘴内的螺旋冷却通道)。
2、材料兼容性创新
设备能够支持多种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打印,并通过特殊的粉末处理工艺和打印参数优化,提升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这种多材料适应性扩展了设备的应用场景。通过复合粉末(如尼龙+玻璃纤维、金属+陶瓷)实现材料性能定制化,例如碳纤维增强尼龙(PA-CF)兼具高强度和耐热性。
(二)先进性
1、复杂结构制造能力
功能集成设计:可一体成型带有内部流道、铰链或活动部件的组件(如汽车涡轮增压器的冷却系统),减少传统工艺的装配步骤。
微结构可控性:通过调整激光参数(功率、扫描间距)精确控制孔隙率,制造生物相容性骨科植入物或轻质吸能结构。
2、高性能材料应用
耐极端环境材料:直接烧结PEEK、PEKK等高温聚合物,用于航空发动机耐200℃以上高温的电缆支架。
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1、目前技术已经高度成熟,可以实现批量化生产。
2、适用场景:
复杂结构:内部流道、晶格结构、一体化装配体(如齿轮组)。
案例:西门子燃气涡轮机叶片内部的冷却通道(传统工艺需拆分焊接,SLS一体成型)。
小批量定制:单件或数百件量级,避免模具成本。
案例:助听器耳模、骨科植入物(患者特异性匹配)。
轻量化需求:拓扑优化后的镂空结构,减重30%-70%。
案例:空客A320舱门支架(SLS尼龙件比金属件轻50%)。
功能集成:嵌入传感器或导电通路的多材料部件。
案例:柔性电子穿戴设备的TPU基电路支架。
3、安全性:材料无毒害,安全性高。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设备已与韩国现代汽车,广汽、一汽等汽车厂商合作用于汽车的试制和产线夹具的使用,同时广泛应用于3D打印服务领域,销售与国内众多服务商,为医疗、汽车、消费品及电子、电器、教育等领域均有使用。
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设计思维转换困难,由于传统设计惯性,工程师习惯为注塑/CNC设计,不能充分利用SLS技术的无支撑、复杂结构优势(如晶格减重)。
1.招銮 2.何德生 3.欧健泉
|
评价单位: |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 |
报告编号: |
中电节评字【2025】第CG023号 |
评价日期: |
2025-04-22 |
|
组织单位: |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 |
项目负责: |
廖婷 |
成果管理: |
18017017723 |
1. 提供的资料基本齐全,符合评价要求。
2. 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及主要创新点:
(1)研发了双CO₂激光系统与对焦技术,单激光功率可达140W,能量输出可保障高效成型,实现3轴数字动态对焦,聚焦精度0.4mm,适应复杂零件的加工,能显著提升成型质量。
(2)首创灵活调节成型技术,自主发明自动冷却技术,成型速度控制在15-25mm/h,层厚0.06-0.2mm可调,最大扫描速度达到22,000mm/s,兼顾了效率与精度,综合效能显著优于同类进口设备。
(3)研发了超高温打印技术与红外温漂检测技术,最高工作温度可达340℃,可充分满足多种材料的加工需求,温漂检测精度达到0.1℃/年,可确保温度的稳定性,减少成型缺陷。同时设计的“上出粉+双侧供粉”结构,可实现粉末均匀分布,提高了材料利用率。
3. 该项目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评价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致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姓名 |
工作单位 |
职称 |
从事专业 |
黄利斌 |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
正高 | |
张序国 |
科技部火炬中心 |
正高 | |
李晋华 |
后保部 |
正高 | |
梁生 |
北京交通大学 |
正高 | |
张霞 |
航天八三五八所航天光电科技发展(天津)有限公司 |
正高 | |
李建武 |
北京理工大学 |
正高 | |
洪晟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数据与智能安全研究所 |
正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