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技成果评价(鉴定)?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是指评价主体组织行业专家,按照规定的形式和程序,对科技成果进行审査和评价,并作出相应结论的科技活动。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同行专家对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可行性和应用前景等方面做出的客观评价结论,是申报各类科技奖励的必要前提,是成果转化应用的有力证明,是获得国家及行业资质的重要证明材料。
科技成果的评价对象及类型
1、评价对象
由组织或个人完成的各类科学技术项目所产生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具备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等属性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和新工艺等。
2、评价类型
科研项目的类型根据研究活动的目的、特点、标志性成果,或项目委托方的分类标准来确定,通常可分为基础研究项目、应用研究项目、开发研究项目。
进行科技成果评价(鉴定)有哪些好处?
国家奖励:科技成果评价是申报科学技术奖的重要佐证之一,申报国家地方及行业科技奖项里会提到的“鉴定结论”或者“成果评价证明”相关材料,均是指第三方机构出具的“科技成果评价报告”的重要佐证材料。
政府支持: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中把第三方的评价结果作为财政科技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
行业认可:通过行业权威专家的评价,有利于技术成果在同行业竞争中,快速获得行业及客户的认可,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权威的专家意见和第三方评价报告,有利于技术成果快速在市场推广转化和产业化。
项目申报:综合科学评测成果创新性、可行性和应用前景的技术评价报告,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及政府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重要证明材料。
指导发展:专家帮组梳理项目进一步发展的路线、找准产业化路径,提供应用对接等指导。
价值认定:是在获取投资、融资、许可、转让、合作中对成果价值评判的重要依据。
职称评定:是科研人员在职称晋升时,对其科研能力和研发水平评定的重要依据。
结题验收:是对科研项目研发目标的完成情况、成果的创新性和效益评判的重要依据。
科技成果评价(鉴定)方法
科研项目评价的通用方法一般包括同行评议法、技术报表法、多维指数评价法等,方法的使用见《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GB/T
22900-2022)附录B、附录C和附录D。针对评价过程的部分具体需求或问题,也可选用科学计量法、专家评分法、层次分析法(AHP)等,见《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GB/T
22900-2022)附录E。
开展评价时,可按照需要选取一种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科技成果评价(鉴定)方式
评价可采用会议、通信、现场等方式,也可根据评价目的、评价环节及内容需要,结合评价对象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或多种方式的组合。同一批科研项目评价宜采用同一种评价方式,便于评价结果的可比。
科技成果评价流程是怎样的
1、填写《科技成果评价申请表》;
2、对申请表进行审核,符合评价范围予以受理;
3、双方签订《科技成果评价委托协议》;
4、委托方根据评价所属类别提交相应材料;
5、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
6、组织召开科技成果评价会并出具《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
7、科技成果入库、登记。
科技成果评价(鉴定)申报材料
(1)工作报告;
(2)研究报告;
(3)查新报告(鉴定申请日之前两年以内,国家有关部门认定有资格开展检索任务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报告);
(4)应用证明(不少于2家,加盖应用单位公章);
(5)权威部门出具的检测分析报告(如产品检测报告等);
(6)质量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7)涉及污染环境和劳动安全等的应用科技成果,需提供有关主管机关出具的评价报告和证明等;
(8)知识产权文件(取得的与鉴定成果密切相关的专利证书或授权通知书、权利要求书,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等);
(9)考核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