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系统通过“云边端网”一体化平台,实现塔机的数字化感知、控制能力,进而切入塔机施工作业相关的人、机、料、法、环等各个施工环节,实现塔机与施工图纸(CAD或BIM)、施工组织方案、施工进度计划等深度的结合互动。同时继续发展塔机之外的其他施工环节的数字施工系统,最终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数字施工物联网平台。
主要内容:
云:以物联网数字施工平台为核心,可广泛应用于不同架构的信息系统,在建筑行业就可适用于工地现场管理、企业级管理和政府级管控。
边:以边缘端算力为核心,一方面极大提升计算速度和质量,支持多线程复杂运算,另一方面由于算法内置在边缘服务器内,并由边缘服务器将算法动态分配到不同的终端上,而不是由内置算法的终端完成,可利用现有终端资产,减少投资费用。
端:以新型传感器为核心,根据塔机机械特性和施工场景特殊工况要求,一方面提高采集精度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降低现场实施难度,提高安全性。
网:以分布式组网为核心,满足项目级、地域级和企业级组网,部署简单、传输稳定。
技术优势:
业内首创智能高清触控一体机设计;
业内首创无线重量传感器,具有高精度、免标定、免布线、不干涉塔机运行等优势;
三大机构运行采集全部采用多圈绝对值编码器,毫米级精度、支持断点记忆;
支持摄像机本地化管理,一键激活、配置,业内首创支持双路摄像机(小车和臂尖)同步自动跟踪吊钩;
系统内置自研高精度三维智能防碰撞算法,免配置、免维护、自动感知,支持自定义控制策略;
支持4G 5G网络共享,同时支持wifi自组网;
通过自研的AI吊物识别算法,实现吊装材料类别、位置、工序等数据管理。
1.赵广泉 2.刘春龙 3.乔乐 4.吴松松 5.陈正磊 6.李云 7.陆继明 8.童论芝 9.翟志恒
|
评价单位: |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 |
报告编号: |
中电节评字【2024】第CG014号 |
评价日期: |
2024-07-19 |
|
组织单位: |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 |
项目负责: |
赵广泉 |
成果管理: |
18600949999 |
2024年7月19日,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在北京主持召开北京万象智联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建设工地智能系统研发及其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评价委员会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的技术总结报告,审查了相关资料,经质询和讨论形成意见如下:
1. 提供的资料齐全,符合评价要求。
2. 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及主要创新点:
创新点一:
自主研发了大象漫步智能施工系统。该系统率先提出通过塔机切入,形成5G巡防机器人对塔机自身姿态和环境的精准感知能力,结合先进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串联起施工作业相关的人、机、料、法、环等各个施工环节数据,实现系统与施工图纸(CAD或BIM)、施工组织方案、施工进度计划等业务环节的深度结合互动,降低了安全隐患、提高了施工效率。
创新点二:
业内首创无线旁压式称重传感器,自主开发了智能终端,具有高精度、免标定、免布线、不干扰塔机运行、不改变塔机受力结构等优势,高清触控一体化设计,确保传感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实现了建设工地智能系统边缘算力支撑。
创新点三:
业内首创三维群塔防碰撞系统。该系统首次将RTK高精度定位技术系统应用于群塔防碰撞空间自动感知中,通过AI吊物识别技术,结合塔机作业数据,具有免配置、免维护、自感知、自适应等优势,实时采集吊装材料重量、类别、位置等数据,实现工序、进度、材料智能感知,达成系统的通用性和一致性。
3. 应用推广成效:
该项成果已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734个工程项目(截至2024年6月30日),并荣获广东省2022年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范例;目前已推广到东南亚、中东、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提质增效显著,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4. 该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授权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评价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致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建议:进一步扩大该技术成果的应用领域和市场推广。
姓名 |
工作单位 |
职称 |
从事专业 |
吴忠泽 |
科学技术部 |
正高 | |
赵忠抗 |
工信部机关局 |
正高 | |
张玲 |
中国电子学会 |
副高 | |
李建武 |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 |
正高 | |
杨占红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正高 | |
龚文 |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 |
副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