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历经 30余年勘探实践,中国海上油气勘探作业面临着更深、更广、更为复杂的地质条件,受地域及信息共享等因素限制,各海域已有经验、智能以及海量数据信息无法得到高效利用。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海油来博勘探作业管理系统整合技术开发项目,通过对现有勘探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基本建成勘探业务数据互联、技术互通、业务协同与智能化发展的“数据+平台+应用”信息化新生态系统,为实现智能勘探总体规划目标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包括:
勘探管理及决策类:合作矿权信息系统、探井费用预算管理支持系统、勘探投资组合系统、勘探运行管理系统、勘探作业动态管理系统、勘探目标管理及评价系统等;
勘探作业类:勘探作业决策支持系统、井场调查管理与分析系统、作业环境分析系统、磁带信息管理平台系统、IFS井场实时信息服务系统、井上作业信息系统、海域境信息系统(简称GIS数据库)、录井作业管理系统、勘探开发实时决策系统、海上油气井测试决策系统、随钻实时决策支持系统等;
数据库应用类:勘探智能搜索与综合分析系统、A2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整合及数据中心系统、勘探成果数据与资料数据库系统(十大库)等。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平台集成技术创新;油气勘探行业互联网平台基于大数据支撑、微服务组件等新型架构搭建,支持多种开发工具和编程语言,构建高效便捷的集成开发环境,强化平台的数据集成能力和应用集成能力。
2、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海油来博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在地质、作业风险预警模型研究等场景实现了工业大数据的应用。
3、 工业机理与数据科学融合的应用创新;平台基于通用PaaS叠加大数据处理、工业数据分析、工业微服务等创新功能,构建可扩展的的开放式云操作系统。
4、 工业微服务创新;油气勘探行业互联网平台将油气勘探行业的工业技术原理、行业知识、基础模型规则化、软件化、模块化。
5、工业APP的开发技术创新;复杂的工业技术内部包含大量具体的工业技术或科学知识,这些技术方法常常可以通过技术流程有序组成完整的工业技术
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海油来博勘探作业管理系统是建立通过优化管理、技术应用创新等举措,深度挖掘海量数据信息建立共享知识库,创建一个更加综合、高效的运作平台,最终形成一个全海油多区域内的协作环境,要构建一个更加综合、高效的运作平台,最终形成一个全球性的协作环境,从大数据资源中挖掘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并最终运用于战略决策、科技研发、生产经营和安全环保等各个领域。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预计到2023年底,海油来博海油来博勘探作业管理系统及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运营目标如下:
平台注册用户数量,1000个以上;
平台设备接入数量,超过2000台;
工业APP应用数量,38个;
工业机理模型和微服务组件,140个;
平台每年创造效益不低于3000万。
六、历年获奖情况:
未获奖项
1.胡建民 2.郭兆龙 3.王辉 4.刘金刚 5.李海臣 6.张明凯 7.李丙洁 8.王志强 9.王海成 10.张领宇 11.李世安
|
评价单位: |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 |
报告编号: |
中促会评字[2024]第020号 |
评价日期: |
2024-03-13 |
|
组织单位: |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 |
项目负责: |
张研 |
成果管理: |
18911978313 |
1.项目提供的评价资料齐全,符合评价要求。
2.项目创新点和技术特点:
(1)系统集成技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平台集成了海上石油勘探相关领域软件系统和数据库,构建了多领域融合的业务数字化作业环境。
(2)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和专业化大数据模型,实现了海洋地质、作业风险预警模型等场景的应用。
(3)研发了海上油气勘探多域数据融合技术,实现了相关领域工业数据的汇交融合,为智能决策、风险预警提供了相关依据。
(4)研发了海上油气勘探微服务,实现了作业流程管理、案例管理、知识管理等多方面应用。
3.项目产品已通过第三方检测单位检测,所检项目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4.该技术成果已在中海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应用。
5.项目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2项。
评价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技术水平在海上油气勘探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姓名 |
工作单位 |
职称 |
从事专业 |
吴铭心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正高 | 软件与人工智能 |
于达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正高 | 石油气与天然气 |
孙家跃 |
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委员会 |
正高 | 环境工程 |
周迎 |
科技部火炬中心 |
正高 | 科技管理 |
张序国 |
北京大学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院 |
正高 | 科技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