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苏博美利奴羊新品种培育与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建立及应用
完成单位: 新疆畜牧科学院 新疆农垦科学院 青岛农业大学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起止时间: 2000.01 至2014.10 转让范围: 不转让
成果评价单位: 中科高博(北京)科学技术服务中心
成果推荐单位: 中科高博(北京)科学技术服务中心
所处阶段: 成熟应用阶段 评价方式: 机构评价
成果简介
通过联合育种实现优质细毛羊的自主培育是解决产业卡脖子难题的关键所在。我国细毛羊产业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根本原因在于国产现有细毛羊品种质量有限,羊毛品质达不到纺织市场需求。在国外优质细毛羊种羊禁止出口的情况下,以开放式核心群联合育种技术为抓手,应用多性状动物模型遗传评价与生物快繁技术等手段,创新性的开展国产超细型细毛羊的选育研究,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建立了完善的生产技术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产业化应用。主要技术创新点:
1.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细毛羊新品种“苏博美利奴羊”,首次采用三级开放式核心群联合育种方案等新技术,填补了我国80支细毛羊品种空白,打破了澳毛的垄断,缓解了市场精纺用毛紧缺的矛盾。研发出多性状动物遗传评估模型并应用于核心群种公羊选种,有效地加快了群体遗传进展;制定细毛羊现场3分制量化鉴定新标准;建立了优质细羊毛分级标准体系和羊毛拍卖流通体系;创建了国产优质细羊毛品牌-瑞曼(R.M, RONGMAO)。
2.搭建了传统育种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新型育种技术平台,利用多组学技术挖掘羊毛重要性状功能基因,形成细毛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加快了苏博美利奴羊育种进展。首次构建了基于全基因组高密度 SNP 芯片的细毛羊拷贝数变异图谱,鉴定出与毛用性状极显著关联的 383 个CNVR。首次绘制了细毛羊出生前后6个发育时间点毛囊发育基因和非编码RNA以及DNA甲基化图谱,发现了可用于羊毛细度和体重性状选择的分子标记;在苏博美利奴羊新品种选育过程中,改良并应用了TaqMan、SnaPshot、DHPLC和 PCR-RFLP等技术,建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
3.建立了新品种扩繁核心群高效繁育及体外胚胎生产技术体系、探明绵羊胚胎附植的分子机理。建立了绵羊腹腔内窥镜子宫角深部输精、MOET高效繁殖、体外受精、JIVET技术为一体的超细毛羊高效快繁技术体系,加快了新品种选育进程。分析了相关调控因子在细毛羊胚胎附植期在子宫内膜及早期孕体mRNA和蛋白表达模式,揭示了细毛羊早期胚胎附植过程的相关分子调控网络,为揭示绵羊早期胚胎发育及附植调控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截至2019年,苏博美利奴羊已推广到新疆、内蒙古、吉林等7个省区,累计推广种公羊3.25万只,改良羊总数达569万只,改良羊平均净毛量提高0.5千克/只,羊毛细度提升一个档次,仅羊毛可增收25元/kg。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12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0.18亿元。
项目累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4部,制定国家标准2项。
Copyright 200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国科网 版权所有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9035943号-33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9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