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东北寒区肉羊种质创制及高效繁殖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
研究起止时间: 2014.05 至2018.12 转让范围: 不转让
成果评价单位: 中科高博(北京)科学技术服务中心
成果推荐单位: 中科高博(北京)科学技术服务中心
所处阶段: 成熟应用阶段 评价方式: 机构评价
成果简介
一、项目来源及背景
(一)项目来源
来源为2014年黑龙江省财政厅、科技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XZNKT14-06。
(二)项目背景
我国良种肉羊匮乏,繁殖技术落后,繁殖周期长、繁育速度慢、生产性能落后是制约我国养羊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加速提高我省肉羊品种优质化进程,解决农民饲养肉羊品种的质量低下、生长速度慢、产肉率低、肉质品质欠佳等制约我国肉羊品种发展,尤其是肉用种羊长期以来依赖国外进口的问题,课题组从1994年就开始进行肉羊选育工作,利用夏洛来、无角道赛特、萨福克、特克塞尔和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与课题实施区细毛羊杂交,到达了保毛增肉的效果,使课题实施区细毛羊产业得以保存和发展。2001年~2002年,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合同编号:02EFN216900754,技术负责人李信涛,主要协作单位为原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中间试验协作单位有西部细毛羊地区五个种羊场和东部半细毛羊地区五个种羊场。2003年~2018年,课题组成员承担了黑龙江省科技厅和齐齐哈尔市科技局及黑龙江省畜牧局科研项目13项,为两个肉羊品种群的选育工作奠定了前期研究基础。
二、项目介绍
2014年~2018年,黑龙江省财政厅、科技厅下达此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开展“东北寒区肉羊种质创制及高效繁殖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2014年项目组通过考察和调研,在黑龙江省近20年的肉羊改良工作的前提下,进一步培育肉羊新品种群,制定了5年育种计划。制定了“选育并扩繁肉羊良种群体,建立育种与选育推广核心群,构建肉毛兼用羊与多胎肉羊两个不同生产方向的肉羊新品种群”。项目区饲养的繁殖母羊品种主要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本地细毛羊为母本,以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为父本开展二元杂交,对F2、F3代理想型羊横交固定,选育肉毛兼用新品系群。另一类是以本地小尾寒羊窜为代表的杂交羊为母本,这类羊对当地气候适应性强,产羔率高,且具有常年发情的特性,德肉美为父本,培育多胎肉羊新品种群,创新了肉羊种质。
该项目培育的肉毛兼用羊新品种群:成年公羊体重达101.3±3.1kg、成年母羊为73.6±2.7kg、育成公羊为70.5±3.6kg、育成母羊为60.5±2.5kg;母羊群产羔率达155.36%;平均剪毛量成年公羊7.6±0.28kg,成年母羊4.8±0.35kg。多胎肉羊新品种群:成年公羊体重达95.6±3.5kg、成年母羊为65.7±2.1kg、育成公羊为71.1±2.9kg、育成母羊为57.6±2.2kg;母羊具有常年发情的特性,母羊群产羔率达205.27%。所创制的两个新品种群平均出栏体重、屠宰率、净肉率、日增重显著高于本地羊;肉毛兼用型产肉、产毛性能及多胎型产羔率均显著优于本地细毛羊。分别在CAPN和ANGPTL4基因上寻找与羊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的多态性位点,发现了CAPN1、CAPN2上的两个多态性位点C724A和A601G与羊肉肌内脂肪明显相关,ANGPTL4两个多态性位点C724A和A601G与羊肉肌内脂肪明显相关。首创了腹腔镜微创法胚胎移植技术,冷冻胚胎移植成功率达到80%,在集成的基础上创建了高效繁殖的配套技术体系。
新品种群适合黑龙江省自然与经济环境,促进肉羊生产良种化。通过项目实施,在项目区推广“原种在场(肉羊核心育种场)、繁改在站(县乡肉羊人工受精站)、饲养在户(肉羊养殖户)”的优质肉羊三级繁育体系。建立起以“优质肉羊三级繁育体系”为重点,实施产业化开发,逐步形成高于国内现有技术水平,有别于国外的集约化方式,适合东北地区的肉羊集约化养殖模式。
Copyright 200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国科网 版权所有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9035943号-33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9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