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胜牛优良肉质性状遗传特征研究
成果概况
成果类别: | 应用技术 | 体现形式: | 新技术 | 课题来源: | 地方计划 |
起止时间: | 2012.01 至2014.12 | 研究形式: | 与研究院所合作 | 所处阶段: | 初期阶段 |
成果属性: | 原始性创新 |
成果简介
1.课题来源与背景
“早胜牛优良肉质性状遗传特征研究”项目,由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GNSW-2011-27)立项资助。合同起止年限为2012-1至2014-12。项目实施期间投入科研经费20万元,其中甘肃省农牧厅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专项经费15万元,单位自筹5万元。
2.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
“早胜牛优良肉质性状遗传特征研究”项目采用动物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和数量遗传学技术,分别以早胜牛线粒体DNA(mtDNA)和肉质性状相关基因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分布在庆阳的早胜牛及其杂交群体遗传多样性高于平凉和固原等周边地区的群体,其对早胜牛总体多样性具有正效应;揭示早胜牛与国内其他牛品种一样,存在普通牛和瘤牛两个母系起源,但其群体的形成受秦川牛的影响最大。阐明陇东地方牛m-calpain、CAST、H-FABP、RETN、LEP和DGAT-1基因存在的8个SNPs中,除LEP 1180位点外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试验群体在LEP 1180位点和RETN 2374、2528、2559位点处于低度多态,FASN 16024、16039位点和DGAT-1 6829、6830位点属于中度多态。以早胜牛为主的陇东肉牛类群品质育肥后的胴体品质及肉质性状优于普通育肥结果,表明陇东牛更适合生产高档牛肉,且其n-6/n-3PUFA比值(4.86)显著低于荷斯坦公牛(7.01)和西杂牛(8.57),且接近n-6/n-3PUFA的推荐值范围1-4。揭示m-calpain、CAST、H-FABP、RETN、LEP和DGAT-1基因的SNP及基因型与剪切力、蒸煮损失、胴体背膘厚、眼肌面积、大理石花纹等的相关性,说明早胜牛具有生产优质牛肉的遗传基础。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早胜牛优良肉质性状遗传特征研究”项目,基于mtDNA的研究阐明早胜牛与国内其他牛品种一样,存在普通牛和瘤牛两个母系起源;早胜牛庆阳群体及其杂交群体对早胜牛总体遗传多样性具有正效应;揭示早胜牛具有生产优质牛肉的遗传潜力。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早胜牛优良肉质性状遗传特征研究”项目,利用线粒体DNA(mtDNA)评价早胜牛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方法、基于肉质性状相关基因进行重要指标的标记位点筛选技术和全过程阶段式品质育肥技术,从实验室分析到现场测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技术规程和应用平台,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可以在甘肃肉牛个品种(类群)中广泛推广使用。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早胜牛优良肉质性状遗传特征研究”项目,以早胜牛核心群的组建为基础上,在早胜牛主产区最先推广了基于肉用性能的体型外貌特征和遗传特征相结合的良种肉牛选择方法。通过品质育肥和秸秆饲料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开展了玉米秸秆饲料化,确保了良种肉牛粗饲料的足量供应,同时降低了青贮发酵期营养物质损失,提高了玉米秸秆全贮和黄贮的消化率及总可消化养分;在陇东肉牛生产中采用了肉牛全过程、阶段式、品质育肥精准管理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肉牛育肥期的日增重、出栏屠宰率及优质肉分割率,同时显著改善了牛肉的营养品质。截至目前,项目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到包括宁县、西峰、庆城、环县等早胜牛主产区和肉牛养殖企业。累计生产优质玉米秸秆青贮52.50万吨,品质育肥陇东肉牛11万头,形成了陇东肉牛优质高效的生态型生产体系。早胜牛规模化饲养程度不高,当地缺乏肉牛屠宰、加工机销售网络,是项目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6.历年获奖情况
无
应用前景
主要应用行业: | 农、林、牧、渔业 | 知识产权形式: | 其他 |
应用状态: | 产业化应用 | 拟转化方式: |
单位概况
完成单位: | 甘肃农业大学 | ||||
单位地址: |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迎门村1号 | ||||
单位电话: | 0931-7631151 |
联系方式
联系人: | 马占军 | 联系人电话: | 13919839185 | 联系人Email: | mazhanjun@gsau.edu.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