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成果网
  • 首页
  • 成果登记
  • 优选资源
  • 精准对接
  • 成果转化
  • 合作专栏
  • 数据排行
  • 政策动态
  • 水性环保UV光固化树脂及涂料
    成果概况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体现形式: 新技术 课题来源: 地方计划
    起止时间: 2007.06 至2014.12 研究形式: 独立研究 所处阶段: 成熟应用阶段
    成果属性: 原始性创新            
    成果简介
         1、任务来源: 2007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军转民科技计划“水性UV光固化树脂与涂料”。 2011年度绵阳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军民融合创新产业专项“水性环保紫外光快固化涂料”(计划号11G007)。 2、应用领域及技术原理: 2.1应用领域:项目产品是一种紫外光固化且具有先进水平的高档环保涂料,具有超长的耐候性、高耐热性、电绝缘性、耐化学腐蚀性等显著特点,其附着力强、光泽度可调、施工性能好,可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船舶、航空、石油、车辆、桥梁、港口、集装箱、机械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前景。 2.2项目技术原理: 项目从功能分子设计出发,将聚氨酯与丙烯酸酯的优点结合起来,通过优化的合成条件,先进的工艺设备,合成出了一种新型的水性UV 固化树脂涂料以及一种与之相匹配的特种助剂;获得工艺放大后质量稳定、成本可控的工程化技术,为水性UV涂料的产业化奠定基础。 2.3产品性能指标:水性UV树脂及特种助剂:Mw:5000,存贮稳定性(常温下)>6个月粘度可调;水性UV固化涂料:附着力≤2级(GB/T286-1988);铅笔硬度≥2H(GB/T6739-1996);磨耗率/(g/100r)≤0.10、涂膜耐(水、高温、湿)性:72h 不起泡、不起皱、不脱落(GB/T 1727-79);存贮稳定性(常温下)不低于6个月。 3 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3.1 水性UV光固化树脂的创新设计合成 项目采用先进的高分子混合技术,从功能分子设计出发,采用将聚氨酯与丙烯酸酯的优点结合起来,通过优化水性树脂的结构及在水体系中的稳定性,提升项目的技术含量。 3.2涂料改性用多官能度功能助剂设计合成 依据改性水性树脂的分子结构特性,创新性地设计出具有多官能团的高分子低聚物特种助剂,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水性UV涂料的附着力难题,并通过将改性剂中两种不同活性官能团的协同,提高反应转化率,加入链转移剂来控制反应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从而获得助剂制备的工程化技术,有效提高涂料的附着力和硬度,使涂料达到实用化水平。 3.3 优化的先进工程化技术 项目采用先进DCS控制、计量设备,从热力学平衡出发,优化了合成工艺条件,获得了质量稳定、成本可控的工程化技术。 4 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项目实施将提高我国企业在高档水性UV固化涂料与国外公司的竞争能力,打破国外公司在高端市场的垄断地位;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达30亿元;同时可为企业带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提升产品的利润和竞争力;促进现有溶剂型UV光固化涂料的升级换代,新增劳动就业岗位400个,并为社会带来新增税金。 5 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项目核心技术与关键工艺技术已经取得突破,合成的水性树脂样品具有色泽浅、粘度低、贮存期长且性能稳定。经绵阳长久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宁波欧林厨柜公司试用,并成功应用于该公司系列产品上,成本具有可竞争性,所制备的样品性能与市场上产品在硬度和附着力方面基本与市场产品(溶剂型)基本一致,在色泽方面更优,认为性能基本满足使用要求,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的附加值。另2014年4月28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与深圳市政府在深圳签订了“院市合作”战略框架协议,“水性UV光固化涂料”正是战略框架协议产业化平台中首批实现产业化的项目之一。水性UV涂料变成了一项实用化的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工厂,实现了由技术到产品的转化。目前,包括此技术在内的涂料配方生产工艺已经成功实现了776万元的技术转让,并在深圳进行产业化。 6、获得的知识产权: 6.1 授权专利 1.一种环保水基UV光固化涂料用乳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201210197668.0; 2.一种环保水性UV光固化涂料及生产方法。专利号:201210369632.6; 3.一种水性光固化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专利号:200810045778.9; 6.2 受理专利 1.一种彩色UV光固化涂料。申请号:201110117999.4; 2.一种双尾四官亲水性UV涂料硬度助剂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201410230614.9; 3.一种紫外光固化涂料组合物及涂料。申请号:201410243277.7; 6.3 获奖情况 1.2010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项目组三等奖。 2.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 3.中物院第二届军民融合创新大赛二等奖。
    应用前景
    主要应用行业: 制造业 知识产权形式: 专利
    应用状态: 产业化应用 拟转化方式:
    单位概况
    完成单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单位地址: 四川省绵阳市919信箱302分箱
    单位电话: 0816-2485342;2485316      
    联系方式
    联系人: 邓建国 联系人电话: 13258430956 联系人Email: d13258430956@126.com
    WeChat 微信公众号
    WeChat
    Hotline 服务热线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