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寒地玉米耐低温耐涝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研究起止时间: 2009.01 至2020.12 转让范围: 仅限国内转让
成果评价单位: 中科高博(北京)科学技术服务中心
成果推荐单位: 中科高博(北京)科学技术服务中心
所处阶段: 成熟应用阶段 评价方式: 机构评价
成果简介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科学基金(D2016006);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GA09B107-2);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D0300405);黑龙江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省级资金资助(GX18B020)。
针对东北区低温冷害和涝渍灾害易发、频发、交互发生问题,分析在生产技术变革新形势下,农业气象灾害对寒地玉米生育与产量的影响。应用生物、物理和化学调控技术,研究寒地玉米灾害防控技术,重点提升东北北部地区低温冷害、涝渍防控技术。针对寒地玉米灾变过程,筛选适宜玉米品种,通过培肥地力、可降解地膜及秸秆覆盖、节水灌溉、化学调控等关键技术,集成不同类型区域寒地玉米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确定各种灾害致灾时期,建立寒地玉米品种抗逆特性库和技术库,构建寒地玉米灾前避灾、灾中抗灾、灾后救灾的技术体系。开展不同类型区域寒地玉米灾害防控措施并进行技术示范和应用推广,实现寒地玉米减灾增产目标。
本成果的创新科学价值在于:(1)基于历史灾害分布规律及玉米播种界线北移、技术转型、种植模式转变、绿色生产需求、耕作制度变化,针对气候变化新特征,通过人工模拟气象环境,确定了地玉米低温冷害、涝渍的致灾过程,以及灾害关键生育期节点,明确不同灾害防御措施的最佳介入期,为气象灾害指标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2)根据寒地玉米低温冷害和涝渍主要气象灾害及其交互危害的发生变化规律,研究灾害对寒地玉米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发育、营养代谢与光合生理、衰老生理、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探明了灾害致灾减损机理及寒地玉米对灾害的响应机制。(3)应用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结合减灾保产监测预警服务平台,构建了寒地玉米灾前避灾、灾中抗灾和灾后救灾的技术体系,发布了减灾保产生产技术地方标准。
科技产出:论文共发表19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1篇,专著1部。发布地方标准1项:东北春玉米抗冷害抗涝渍生产技术规程(DB/T 2523-2019);授理发明专利4项,其中1项一种旱区玉米播种机(ZL2017 1 1295861.7)授权;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取得软件著作权8项;肥料登记证4个。
寒地玉米抗冷害、涝渍技术模式在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赵光农场、八五二农场进行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应用413.5万亩,玉米平均增产27.6-34.3kg/亩,增产幅度6.7%以上,增加经济效益1.61亿元。通过现场会、电视、网络直播等形式,培训农民16300人次,培训农技人员628人次;发布农事图5份,发送相关资料18890份,扩大了寒地玉米耐冷害耐涝渍减灾增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显著促进科研院所-基层推广体系-农户的密切合作,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一大批科技农民,促进了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主体的发展,为现代化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同时课题采用了优化肥料施用量,既增加了玉米的抗灾能力,也降低化肥的施用,因此将大大减少化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对于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Copyright 200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国科网 版权所有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9035943号-33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9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