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 寒地农业生产三大气象灾害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完成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遥感与信息研究所
研究起止时间: 2000.01 至2019.10 转让范围: 仅限国内转让
成果评价单位: 中科高博(北京)科学技术服务中心
成果推荐单位: 中科高博(北京)科学技术服务中心
所处阶段: 成熟应用阶段 评价方式: 机构评价
成果简介
一、项目来源及背景
开展“黑龙江省重大农业灾害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是重大农业灾害客观评价的需要,也是由被动减灾向主动防灾的必要,也是遥感技术成熟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1.是省级尺度上重大农业灾害客观评价的需要
黑龙江省是中国商品粮主产区,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9.5%,且又是我国农业灾害频发区,近20年来,农业灾害发生面积平均为448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8.8%以上;平均每年因灾损失粮食产量在874381万斤,占全省粮食产量的10%以上。其中农业干旱、农业洪涝、农业低温冷害是最为频发的3个重大灾害,分别占灾害发生面积的63%、21%和7%,共占农业灾害总面积的91%。农业灾害面积之大影响之广不断敦促我们要加快对灾害的掌控及预防能力,以往灾害发生时,由于缺乏省级尺度农业灾害发生位置平面图,更缺少农业灾害发生、发展、分布规律的宏观评价及专家分析,相关抗灾部门无法因地制宜的采取救灾措施和防治办法,实际指导中只能按受灾最重的情况进行补救,浪费很多资源,而在救灾措施实施中也面临县级及以下尺度“最后一公里”实施难落地的问题。
2.是重大农业灾害被动减灾向主动防灾转换的需要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改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直接导致黑龙江省重大农业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升高。黑龙江省各农业灾害类型在省域内发生频率不详、分布规律不清,缺乏重大农业灾害长期监测与预测预报,更没有对受灾地的农户进行专项救灾防灾指导,是导致广大农民承受巨大经济损失的直接原因。因此尽快建立完善的省级重大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已迫在眉睫。打破大田靠天吃饭的格局,有效预防、主动出击降低灾害损失进而保障粮食安全。
3.采用遥感技术开展重大农业灾害的时机已经成熟
遥感监测技术以其宏观、快速、动态、经济的优势,成为灾害监测研究的有效重要手段。光学遥感数据受云影响大,云污染造成无法直接读取地面信息,使数据出现大量空缺值;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虽不受白天黑夜以及云雾的限制,但无法判断地物作物信息;高空间分辨率光学卫星数据可提供高精度准确信息,但卫星重防周期长,数据覆盖范围相对窄;高时间分辨率卫星数据可实时对地进行观测,覆盖范围广,但数据空间分辨率不高。遥感数据的多元性、互补性满足了重大农业灾害监测的实时全省覆盖需求,但如何有效利用多元遥感数据,取长补短,研制各种模型技术来填补数据的空缺值,解决农业灾害遥感监测业务对数据的需求是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明确了黑龙江省农业干旱、农业洪涝、农业低温冷害灾害的发生规律及空间分布规律,掌握了气象要素辅助的遥感指数距平监测技术,构建了灾害预测预警业务运行系统,并通过系统发布的灾害预测预警信息指导农业生产。
一、项目介绍
(1)针对黑龙江省重大农业灾害发生特点,阐明了农业干旱、洪涝、低温冷害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提升监测效率奠定了理论基础。
(2)针对遥感监测业务数据源空间尺度差异大、时间频率不一致、数据缺失严重的现状,以遥感数据为主,开展了缺失数据填补技术研究,为重大灾害遥感监测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数据保障。
(3)针对现有遥感监测方法对气象条件反应不敏感、对农业灾害空间差异响应能力不足的现状,研制了气象要素辅助的遥感指数距平监测技术,实现了重大农业灾害的高效与准确监测。
(4)针对省级尺度上重大农业灾害监测业务化应用能力不足的现状,开发了“黑龙江省重大农业灾害遥感监测业务系统”,具备了干旱、洪涝、低温冷害灾害遥感监测的应急响应能力。
面向县级行政单元农业灾害信息的需求,开展了重大农业灾害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具备了全省范围内的农业灾害监测信息的服务能力,满足农业灾害遥感监测基层服务需求。
Copyright 200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国科网 版权所有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9035943号-33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9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