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成果简介
    2014年7月到2017年6月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承担了湖南国土资源厅科技计划项目《桑树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2014-06),该项目以我省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与产品安全利用为出发点,主要开展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调查、桑树耐镉品种筛选、桑树吸镉规律研究、桑树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能力评价、不同桑树品种及栽植密度对吸镉能力的影响研究、重金属污染区桑叶安全性应用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由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委托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湘潭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湖南富农蚕桑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本项目研究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技术的优缺点,并在总结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且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关键技术有:(1)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桑品种对镉的耐受阈值,确定适宜桑树栽植的重金属污染程度。(2)通过人为添加不同浓度镉的胁迫试验,研究镉在桑树中的分布规律;镉在桑树根、枝、叶中的亚细胞分布及存在形态;叶绿素及各种应激酶的变化,探索性研究桑树耐镉机理。(3)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不同栽植密度、不同栽植品种对桑树吸镉能力的影响;开展多年定点监测,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桑树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并进行评价,确定最佳栽植品种和栽植密度。(4)用污染区的桑叶开展饲喂家蚕及饲养生猪试验,对污染区的桑叶进行安全性应用评价。(5)集成构建行之有效的桑树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栽培-农艺措施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与模式,并在替代种植区进行示范推广。
通过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成果:(1)探明了桑树对重金属污染农田的生态修复效果(即在镉污染3.0mg/kg的耕地中栽植桑树,3年后土壤总镉每年下降7.85%、土壤PH值提升3.27%;适宜桑树栽植的镉污染上限值为39.25mg/kg、铅污染上限值为601.69mg/kg)及重金属镉在桑树各部位(包括根、茎、枝、叶)的分布规律(栽植三年的成林桑,桑树吸收的镉72.38%集中在根部,只有10.67%在叶部,其余在茎、枝部;且随着种植年限增加,根部吸收的镉呈上升趋势,叶部吸收的镉呈下降趋势)。(2)筛选出了对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强且桑叶低积累重金属的桑树品种1个(粤桑11号)及耐镉蚕品种1个(洞·庭×碧·波);并通过安全性评价试验,证实土壤总镉在3.0mg/kg以下栽植桑树用于饲养家蚕和饲喂生猪都是安全的。(3)通过盆栽及田间试验等,集成“重金属污染耕地桑树栽培技术规程”1套,并于2016年在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立项,为我省未来全面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和规范雏形。(4)在重金属污染区建立了示范基地80hm2,并在我省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开展了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替代种植桑树近3400hm2。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强,达到了预期目标。

技术状况
创新性
独占性
盈利性
持续性
先进性
成熟度
    1.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一种利用桑树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ZL201410180139.9)
2.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一般采用藤本和草本植物,生物量小、生长慢、修复速率较慢;本课题采用多年生木本植物桑树进行修复,生物量大、生长快。据本课题初步研究表明,桑树较其他适用修复性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具有更高的耐受性、更强的吸附能力、更快的修复时间,修复材料具有创新性。
3.利用桑树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期间,农民可以通过栽桑养蚕及开发桑枝综合利用获得可观收入,可以复材料具有创新性,构建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模式。
4.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筛选了对重金属有较强富集能力的高产桑树品种,并构建了桑树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及重金属污染区桑树种养模式技术操作规程。

市场状况
市场分析
商业模式
营销状况
    
转化需求状况
拟采取的转化方式:
技术转让
资金需求额:
100万元
应用推广已投入情况:
500万元
融资用途:
产品研发
管理团队状况
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管理结构
财务状况
    
评价机构
评价意见
评价机构:
  
评价方式:
评价日期:
推荐单位
  • 单位名称:
  • 自然资源部
完成单位
  • 单位名称:
  • 湖南省蚕桑科学所
  • 单位性质:
  • 科研院所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
  • 010 - 64444088
  • 电子邮件:
  • cgdj@tech110.cn
所属领域
  • 所属新兴产业领域:
  • 节能环保
  • 所属高新技术领域:
  • 环境保护
Copyright 200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国科网 版权所有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9035943号-33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9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