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成果网
热门搜索:  激光   高分子   石油   并网   纳米   太阳能光伏
扫描二维码关注国科网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成果概况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体现形式: 新技术 课题来源: 其他
起止时间: 2012.09 至2014.12 研究形式: 独立研究 所处阶段: 初期阶段
成果属性: 国内技术二次开发            
成果简介
     一、任务来源 本课题为河北省卫生厅2012年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计划,项目编号为20120159。本课题于2012年09月起实施,2014年12月结束。 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都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两者的常见性和多发性,同时存在于一个患者的几率比较大,且病情可以因为相互影响而加重,这两种疾病共存于同一患者产生的症候群被称为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 OS),这个概念在1985年首次由Flenley提出。临床表现为夜间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重者出现右心功能不全,意识明显障碍,病情危重。比单纯COPD及OSAHS对患者危害更大。我国OSAHS的发病率约为4.04%,其中50~70 岁人口中发病率为6.8%;COPD的整体发病率约为3%,其中大于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8.2%。COPD与OSAHS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但共存于同一患者时,将相互影响,促进病情进展,使患者整体病情加重,比单纯OSAHS或COPD有更严重的低氧血症,更容易引起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及高死亡率。针对OS目前尚无规范化的诊治指南可以依循,而无创呼吸机在治疗单纯COPD及OSAHS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可以改善单一病种缺氧及通气功能,且无创呼吸支持在缓解缺氧症状、改善肺通气的同时避免了手术及有创通气插管所导致的副作用;无创呼吸可纠正缺氧,降低肺动脉压,进而纠正患者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最大程度的保护了心脑等重要脏器。尤其是双水平无创辅助通气更具优势,因其呼气相及吸气相可迅速转换,与呼吸生理特点比较接近,患者更容易接受。但在OS治疗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观察双水平正压通气对OS的治疗效果来验证其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三、性能指标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88例诊断为重叠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45例,在常规氧疗、抗感染、平喘、解痉、化痰、强心、利尿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PSG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肺功能及心功能检查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病死率和不良反应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四、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本研究,在药物治疗和氧疗的基础上,应用BiPAP 呼吸机行气道正压通气治疗OS患者,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后 24h、48 h、72 h 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及PSG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通过BiPAP呼吸机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二氧化碳潴留得以改善,低氧血症有显著改善。OS患者除有咳痰、咳嗽、气短等临床常见症状外,大多有白天嗜睡、夜间睡眠差、记忆力减退、运动行为异常以及性格改变等表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本文显示,在经过BiPAP呼吸机治疗的患者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SpO2、浅睡眠、慢波睡眠、总呼吸事件(次)等PSG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说明BiPAP呼吸机能明显改善患者气道阻塞现象,这样短时间内纠正高碳酸血症、酸中毒以及呼吸衰竭,对于改善睡眠结构,减少微觉醒,提高睡眠质量,进一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研究表明,与常规通气模式相比,BiPAP 通气模式具有低气道压、血流动力学损害小的优点。应用 BiPAP 呼吸机治疗OS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这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BiPAP增加肺泡通气量,尤其纠正夜间的低通气,改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降低心肺负担,降低肺动脉压,从而改善患者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最大程度保护心肺功能。 2.BiPAP通气能充分发挥患者的自主呼吸,锻炼患者呼吸肌,减少镇静剂的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住院费用。 3.与CAPA、C-Flex、Auto-CAPA相比BiPAP效果更好,患者配戴体验好,更易被患者接受。
应用前景
主要应用行业: 卫生和社会工作 知识产权形式: 其他
应用状态: 产业化应用 拟转化方式:
单位概况
完成单位: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单位地址: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常青路12号
单位电话: 0313-8043522;8043528          
联系方式
联系人: 潘利民 联系人电话: 0313-8043558 联系人Email: plm0745@163.com
Copyright 200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国科网 版权所有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9035943号-33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9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