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首页  >> 统计分析  >> 部门成果统计报告

2007年国土资源部主要科技成果概述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实施了一批科技创新计划,围绕国土资源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与合理利用、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国土资源工作“十一五”及长远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科学技术基础。下面就2007年国土资源部登记科技成果重大进展进行点评,主要以2007年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正式登记的科技成果为准。
一、在基础研究领域,成矿、找矿理论提出了找矿新思路、新方法;编图和标准修订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
        在成矿找矿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出了一些找矿新思路、新方法,如战略性深穿透地球化学找矿技术方法、地球化学急变带预测大型矿集区方法、热液型铂族金属矿床新模型与找矿新思维、深部隐伏矿的定位技术等等。对中国煤层气盆地进行了研究,论证了中国煤层气盆地分布规律与成因类型,以及中国大陆板块构造控制因素以及烃源岩层、储集岩层及气藏保存等煤层气成藏基本条件,沉积环境、构造变形及煤岩变质等煤层气藏控制因素。论证了我国煤层气资源前景,提出了勘探开发有利层位和地区。对湘南及周边地区花岗岩成矿专属性进行了研究,首次用花岗岩成因分类法将湘南及周边地区花岗岩进行系统分类。建立了基于我国开辟区的多金属结核成矿系统结构和多金属结核成矿时空演化模型,利用多种方法对我国合同区和示范区资源进行评价。
        编制了系列地质矿产图,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地质环境评价与防治、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产生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如中国富钴结壳调查区海山地质图的编制,了解调查区海山的地质、构造、结壳成矿等区域地质条件,为研究结壳的分布特征和成矿规律提供地质基础资料。大别-苏鲁造山带地质图(苏鲁地区),重新厘定了编图地区的地层单位,划分了岩石单元,从而对造山带内部进行了较合理的岩石-变质-结构分带。宁夏回族自治区矿产资源研究及系列图,系统收集了由自治区地矿局系统内部矿产、水文、物化探、遥感、测绘等单位历年来形成的成果资料。
在标准方法研究方面。感耦等离子体光谱和质谱分析标准方法规范为国家标准方法,同时将地质行业标准“ICP-MS方法通则”和“ICP-MS仪器自检校验方法”修订为国家标准,等同采用两个EPA国际标准方法。
        在地质构造方面,对北黄海盆地边界、周边区域、内部单元进行统一区划、总体评价,系统总结了盆地内各类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特征,以盆地为单元编绘全套基础图件,计算资源量并预测北黄海盆地的油气前景;通过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区的构造、地形地貌、底流、沉积和生物活动等特征的详细研究,深入研究了海底构造地貌对底流、沉积和生物活动的控制作用。通过分析中国煤层气盆地分布规律与成因类型,以及中国大陆板块构造控制因素,论证了我国煤层气资源前景,提出了勘探开发有利层位和地区;以裂陷盆地构造理论为指导,用构造解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东濮凹陷主干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研究断裂系统及其构造变形样式,断裂活动对盆地充填(层序、沉积相)及油气成藏规律的控制等。
二、在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领域,对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潜力进行调查与评价,形成一批新的后备资源基地。深部资源勘查取得重大找矿成果,实现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重大突破。
        区域地质调查取得了重要进展。今年提交的1:25万青藏高原地区地质调查报告,建立了区域构造演化序列,地层系统、岩浆活动、区域构造变形等重要新发现和新进展;对区内地层、侵入岩、构造、矿产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灾害现状和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新发现了一批有远景的矿(化)点,特别是发现大型沉积变质型铁矿带和与瓦恰晚古生代火山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带,提出了具找矿前景的成矿远景区;辽宁省1:5万区域地质调查,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义县组时代、重要珍稀化石的产出层位、热河生物群的形成环境等重大地学基础问题,为中生代陆相年代地层研究和珍稀化石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料。
        西藏雅鲁藏布江等重点成矿区(带)勘查取得重大进展。今年提交的西藏当雄-嘉黎铅锌银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报告,运用“3S”技术对区内的地质、矿产、物化遥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优选成矿远景区,在调查区圈出找矿远景区多处;西藏当雄县拉屋-嘉黎县同德一带铜铅锌多金属矿评价报告,通过对异常区的预查评价,圈出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多处,发现了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铅银矿点、铅锌矿点、铜锌矿点、铜矿点等;西藏雅鲁藏布江成矿区东段铜多金属矿勘查,在我国铜资源严重短缺的背景下,以国家急需的大型、超大型斑岩矿床为找矿目标、努力探索在西藏工作程度极低地区的找矿思路、方法问题;总结出斑岩体及斑岩铜矿床在空间上具有“EW成带、NE成行、交汇成矿”等规律,实现了找矿的重大突破。
        钨、锡等优势矿产勘查呈现新局面。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白腊水矿区锡矿普查,提出大岩体中的后期小岩体成矿的新思路,新发现了构造蚀变带-矽卡岩复合型及蚀变岩体型锡矿体。江西省崇义县淘锡坑矿区钨矿资源潜力评价报告提出了“左型—旋扭”裂隙构造控矿新观点,并总结了矿床元素垂向分带特点,预测了隐伏岩体起伏形态;福建省浦城山下-武夷山坪地钼多金属矿评价报告,经大调查工作发现了二个钼矿床和三个铅锌钼多金属找矿远景区,对于福建西北部多金属成矿带的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河南省汝阳县东沟钼矿勘探在普查基础上进行详查,探明矿床规模为特大型。
        深部资源勘查取得重大找矿成果,如辽宁省凤城市青城子铅矿外围湾地沟金矿地质详查通过深部钻探工程勘查,取得了重大地质找矿成果。辽宁省凤城市林家三道沟金矿地质详查-通过地表大比例尺地质测量及深部钻探工程勘查,打破了盖县组地层无大矿的传统认识,金银找矿取得了重大地质成果,提交了可供详查的金矿产地一处。
三、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领域,广泛运用“3S”进行土地调查研究,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研究,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起到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在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市场调查与动态监测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在土地调查方面,充分采用了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吉林省和重庆市分别应用了GPS/PDA技术进行土地调查,及时、准确掌握土地资源及权属的空间数据变化情况,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和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精确化,为土地规划、用地审批、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执法监察等多项国土资源业务提供基础数据保障。长春市、宁波市等将航空摄影、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日常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实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动态更新。广州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等项目的成果,形成了一套适应率先发展地区的土地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浙江省临海市创造性地将城镇地籍、农村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同一数据库模式、同一管理系统平台下运行,满足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管理和城乡一体化管理的目的,也能满足建设、通讯、电力、水利、自来水等各部门日常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对数字地图的需求。济南市采用3S技术,快速开展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更新调查,建立现势性较强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管理信息系统。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越来越受到政府和普通民众关注,许多地方都做了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江苏在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和潜力进行全面评价,探寻了符合经济发达地区实际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与制度。无锡市系统地分析了本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政策创新的经济社会背景,将集聚经济理论、帕累托效率改进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政府管制理论等应用于土地集约利用政策分析,推动了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方法的探索。河北省针对范围内的143个市、县(市)的建成区,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约束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趋势3个项目层进行整体评价,这在国内属于先例,对城市宏观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开展起到示范和推动性的作用。另外,沈阳市等地区也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
        浙江省、湖南省、黑龙江省等分别进行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研究,对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促进耕地占补平衡,确保数量质量相统一、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促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开展、保证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正常流转、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浙江省首次统一划分农用地因素指标区,确定各区分等因素指标体系、权重和参数,统一开发操作软件,使用统一的电子工作底图,保证了全省分等成果的可比性。湖南省采用因素法确定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及综合等别,选用五个试点县,运用修正法划分了农用地级别,采用收益还原法评定了农用地基准地价。黑龙江省农用地分等工作是以县(市)为单位开展,包括县属及农垦、森工系统的耕地和宜农未利用地,并根据本省农用地分布特点对基干参数进行了调整。
四、在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进行了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和地热资源勘查、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治理等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和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针对南水北调东线、长江中游主要水患区、金沙江干流、大宁河流域等区域开展了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研究。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建立了一套适合本区的生态环境地质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开展长江中游主要水患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查明了洪灾形成的地质背景,提出符合地学规律的防洪治水思路与对策。金沙江干流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总结了金沙江干流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演化和分布规律。大宁河流域环境工程地质调查评价,重点调查南水北调中线延伸工程大宁河引水线路区内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引水线路地质环境适宜性建议。
        开展了中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评价,系统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开采量、历史变化情况和开采潜力,编制了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建立了中国地下水资源数据库系统。针对国家能源基地供水紧缺的问题,开展了地下水勘查。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为当地成井100多眼,累计出水量每日达33万立方米,解决了近57万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宁南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施工的17眼探采结合井出水量1万立方米/日,解决了11个乡镇的饮用水问题。华北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前景研究,详细核算了华北平原地下水开采量,并评价了地下水资源,编制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系列图,建立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信息系统。上海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应急水源地建设调查研究,为城市应急水源地的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通过对北京平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优化设计,使北京市地下水位手工监测频率由原来的每月6次优化为每月1次,专项高频率监测由地下水自动监测仪实现。
        在灾害研究方面,开展了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研究,建立了水土环境污染数据库、环境评价与非线性分析决策系统,提出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富营养化调控与防治措施及环境污染调控措施与综合治理方案。典型地区土壤污染演化及安全预警系统研究,阐述了北京地区土壤中污染物的分布、来源与演化机理。在广东省和平县东山岭大型滑坡群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提出了地灾防治与环境开发有机结合的思路。针对三峡库区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如三峡库区塌岸防治可靠性设计与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巫山县新城区滑坡群成因机制和治理利用研究。为合理解释三峡库区巴东、巫山、奉节等三县移民迁建和土地利用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问题的根本解决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确立绿色生态综合防护体系,开展了三峡库区高陡边坡绿色生态综合防护技术研究。来源于三项研究成果的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集成整个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提出了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等“四度”递进分析理论与应用,可直接用于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和综合预警,也可用于工程区或经济区的地质灾害评估,为地质环境合理利用,从源头上规避风险提供了思路。
        开展了一系列矿山环境治理工作。针对辽宁省矿山进行了矿山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重建的政策与管理研究,针对安徽省两淮矿区特殊的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开展了地质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针对山西省太原市西山煤田开展了地质环境遥感评价,针对济宁市采煤塌陷地开展了治理规划。
五、在国土资源信息技术领域,围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开发、完善了一批政务系统,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建立了一批矿产储量、成矿带数据库,开发、完善了一批政务系统,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深入。
        建立了一批矿产基础数据库。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借助于计算机管理的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建立在统一、规范的坐标体系下展示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空间分布形态,实现了与探矿权登记数据库、采矿权登记数据库和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的整合。建立全国重要成矿带地(含矿产)、物、化、遥多学科基础空间数据库,汇总全国14个重要成矿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系列数据。建立辽阳市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系统,按照规范和统一的坐标系统,进行矿产地储量边界范围(水平投影图形)的拐点坐标值的量算和转换,填制矿产数据卡片,实现录入图形的数字化,并实现与新标准统计储量数据库属性数据的关联。
        国土资源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将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研究、规划与管理工作中所产生的涉及地球表面及其内部信息的公益性、基础性的海量数据和大量的资料进行标准化整合、合理利用、增值服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完整有效的信息公开渠道与共享机制,实现信息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技术创新,促进地球科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全国国土资源主干网系统,应用先进的光传输技术实现数据、语音和视频三网合一,采用星形拓扑结构,由一个中心节点和44个分节点组成,连接了全国国土资源系统57个单位以及7个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形成了一个大型广域网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建立在全国国土资源主干网上,其承载的应用还有地质灾害远程指挥、地政、矿政数据传输,以及国土资源部非涉密公文电子传输等。
        各地围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开发、完善了一批政务系统。建立了天津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初步形成从市场地价信息采集→城市地价指数编制→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动态更新→城市地价信息实时发布的适应土地市场运行的快速反应系统。柳州市建立了面向网络一体化土地信息系统,该系统集空间数据库管理、土地管理业务应用、办公办文、综合统计分析以及辅助决策支持与一体。福建省通过福建省国土资源广域网、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平台、CA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定制搭建福建省建设用地报件网络审查系统。海南省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系统,实现了基本农田保护信息远程自动汇总、统计分析、信息查询、调整变更、打印输出等功能。此外,还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辅助系统、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网络分发服务系统、湖北省地质灾害信息管理与响应系统等等,都对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在矿产资勘察技术领域,地质勘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推动了我国地质调查与科研的技术进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潜孔锤反循环钻具通过采用计算机仿真优化设计和室内外试验,成功研发了11种规格的贯通式潜孔锤和5种规格的双壁钻具,可满足各种复杂条件下的钻探需求。YDX-3型全液压岩心钻机各个部件具有独立的工作特性,采取先进的液压系统设计,适用于以金刚石钻进工艺方法为主,通过不同的模块组合,实现各种常规钻进工艺。多用途微机自动控制钻进系统包含测斜传感器、液压执行结构和钻具机械安装结构并与发电机及微处理系统等组成井下自动时闭环控制系统,从而使钻头沿钻孔设计方向钻进,达到自动定向钻进的目的,探索出了一套基于闭环控制系统设计的工作思路。西部复杂条件下轻便多功能钻机可以实现加压钻进、减压钻进、称重、快速提升等工作状态,配备液压夹持器、液压驱动泥浆泵和泥浆搅拌器,钻探过程不需要任何其他辅助动力,主要用于沼泽、滩涂、水域等复杂地区进行科学探险、考察、勘探,尤其适合高原盐湖缺氧地区使用。
        物探综合方法在有色金属矿区的应用研究报告在总结了已知典型矿区物探方法应用效果分析的基础上,在顺昌山后矿区、南平坑头矿区和建瓯节山矿区投入了多种物探综合方法测量,总结出不同类型矿区的物探方法有效性组合,可指导今后省内的物探找矿工作。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关键技术研究及预警预报利用遥感与GIS技术、结合地面调查,在分析影响喀斯特石漠化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石漠化遥感调查与监测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类分级标准、石漠化遥感信息增强与信息自动提取的技术方案, 同时实现了对各项数据的远程查询分析、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等功能。湖北黄石地区1∶1万航空物探(磁)勘查系统具有仪器精度高,定位精度高,飞行高度低的特点。航磁弥补了1/2千地面磁法受地形影响大、受地面干扰影响大的不足,为黄石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信息丰富的航空物探勘查成果,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工作作出了贡献。成像光谱技术在资源勘查中的应用研究分析了一系列技术和环境参数对矿物识别的影响;对比分析主要技术环节中不同处理方法或模型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效果,总结了一套较系统的适合我国干旱裸露区区域成像光谱矿物填图的工作方法或工作程式,提出了工程设施中应遵循的工作准则。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震资料处理新技术研究研制成功了icluster波动方程叠前偏移成像软件系统,为我国叠前偏移及静校正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油气勘探参与国际竞争以及我国地震勘探开发软件的国产化均产生重要作用。
        基桩倾斜无损检测技术研究首次提出基桩倾斜的三维弹性波动方程及界面倾斜产生的二次相干涉异常以及变化规律,得出倾斜桩上测到的异常为桩侧面产生的纵、横波异常的科学认识,为成功地解决基桩倾斜检测提供了创新性的理论基础。新型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滑桩研究开发了高强预应力混凝土抗滑桩,充分发挥预应力混凝土的优良特性,提出比现有抗滑桩更合理的结构形式,从而达到降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规模、节约投资、减小对环境破坏的目标。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矿物分析仪采用便携式及节电设计,便于携带和野外现场检测,漫反射的测量方法,实现无损和原样测量,节省了工作时间和成本,可便捷地鉴定矿物,高效率地开展工作。珍珠珠层测厚光学无损检测方法、技术与设备具有结合共焦、弱相干、光外差及扫描层析成像等技术优点, 具有高分辨率,适于识别微观结构并确保珍珠珠厚测量精度。崩滑体监测新技术与系列仪器开发依托目前的高新技术,紧密接合地质灾害监测市场的需求,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部分仪器具备独创性,仪器采用的是技术水平成熟的传感器,且已经过实际应用,技术水平较为成熟,适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领域,仪器生产没有破坏环境的排放物,安全性非常高。
七、在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服务领域,为积极参与国家宏观调控提供重要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
        国土资源发展规划和战略方面研究。对全国国土规划编制进行了11个方面的详述和6个部分的若干建议。制定出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规划研究。具体到地方,研究确立了北京国土资源中长期科技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是促进科技创新的规划手段以及重大工程中提出的一系列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重庆市提出了一系列的土地利用政策,具有一定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问题研究提供了借鉴;上海市房地产业“十一五”规划前瞻性研究,为房地产“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及政策措施等方面的规划编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意见。国外地质科学发展动向并与我国态势对比研究,提出了我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对策与战略方向。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土地和矿产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土地和矿产于一体的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进行了大量实际测算与评价,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保障国土资源供求趋势,系统阐述了国家经济运行安全所面临的资源风险,界定了我国战略性矿产的种类,系统提出了我国矿产资源储备的种类、品种、规模和目标,同时对矿产资源储备的风险效益和储备体制进行了探讨。河北省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多种因素建立需求预测分析模型,对未来矿产资源需求状况进行了定量预测,并对主要矿产资源的安全预警进行了分析研究,确定未来一定时期内矿产资源的总体战略。
        国土资源政策体制方面研究。在商业性矿产勘察政策研究上,对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提出了促进商业性矿产勘察的政策支持体系以及促进发展的七个方面的政策性建议。在加入WTO后,分析新形势基础和探矿权市场建设的基本进度以及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新形势下我国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并对市场建设过程中的问题预测和实施效果评价。就农村市场运行机制,分析探索了我国农村土地市场运行的制度障碍,提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市场运行机制的政策保障措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监理办法和规范研究,侧重分析现状并提出国家投资项目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和技术文件建议,为制定具有较强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国家投资项目监理工作规定和要求提供基础。
        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地质调查工作公共关系,主要就地质调查公共关系、地质调查工作发展战略与商业性工作关系和地质调查工作发展战略与地勘单位政策关系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公共关系建设的目标策略,分析其的运行现状和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趋势,提出了促进地质调查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协调发展和改革的几个难题的对策建议,在实地实用性研究方面,对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先导性试验进行经济型评价,论证该技术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在广西分出七个岩溶资源环境区,反映各区发展大农业的综合自然条件和潜力。沈阳市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优化利用弥补了研究较小的缺陷,研究体系和成果改变以往土地利用优化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状况。大通道建设以南通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南通市土地资源调控的对策与措施,为南通市大通道建设过程中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布局提供参考。
Copyright 200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国科网 版权所有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9035943号-33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9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