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分析  >> 部门成果统计报告

2010年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统计分析报告

  


2010年,是“十一五”发展的收关之年, 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创新性国家和科教兴国战略决策,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促进国土资源科技进步,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国土资源科技的强劲需求,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机制、理顺关系,围绕国家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统筹部署国土资源科技工作,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统筹部署、协调发展,实现国土资源科技跨越式发展,出成果、出人才,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显著提高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服务水平。


新机制中进一步要求完善评审专家数据库系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完善的网络评价技术体系,提高国土资源科技评价效率,建立和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分别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奖评选办法,提高获奖成果的奖励标准。依托国家科技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支持优秀科技人才安心从事科技工作。鼓励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国家重要项目和研究课题,鼓励优秀科技人才赴国外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科技作为今后的发展趋势已经深化到每一个领域,应加强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与国家科学技术奖衔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实际,通过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操作性和标准型研究,建立合理公正的国土资源科技评估体系,规范国土资源科技管理,促进国土资源科技发展,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实施了一批科技创新计划,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部系统科技人员围绕国土资源重大学科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有力推动了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与合理利用、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土资源工作“十二五”及长远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科学技术基础。2010年我部有2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分别是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等五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国家土地资源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及重大工程应用”,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另一个项目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张荣华教授研制的“高温高压流体和流动反应原位观测装置、方法、整合技术”,该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截至2010年,国土资源系统各单位及相关院校共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6项,二等奖502项。其中2010年有10项成果获得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9项成果获得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土地资源研究领域,建立了我国统一、科学完整、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的土地信息标准体系框架,形成了土地信息化一整套标准化、科学化的土地信息基础性规范和操作流程,提出了土地管理业务时态表达方法和土地业务数据精度控制的指标;在地质矿产研究方面,提出豫西南地区钼铅锌银矿化网络和区域成矿谱系新认识,建立了大型矿集区尺度的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组合模型,指导矿集区内部和深部开展找矿评价,运用矿床模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矿工程技术集成,探索出了寻找钼铅锌银矿的有效技术方法组合。在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在防治工程中发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建立了地质灾害治理监理制。在国土资源信息化领域,以先进的数据库技术、GIS技术、Open SAN存储技术、数据仓库、商务智能、虚拟化技术为依托,逐步建立完成一个大容量存储和高速存取、容纳大部分国家级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管理数据库以及国内外国土资源相关信息的数据库运行环境,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管理、运行、维护、分析、加工、共享等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根据科技部《关于做好2010年度科技成果登记和统计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0]29号)、《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3]375号)以及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关于做好2010年度科技成果登记的通知》(科合[2010]43号)要求,我们编撰了本报告。本研究报告数据以1999年-2010年国土资源系统各单位在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正式登记的成果为基础,为全面反映部系统科技发展状况,我们对以往数据进行追溯与回顾,并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与讨论,其中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和获奖单位均按第一完成单位统计。


本报告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2010年国土资源部登记科技成果基本情况;第二章、第三章对2010年度登记的国土资源科技成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按地质矿产、土地资源、地质灾害和国土资源信息化等领域,对2010年在国土资源部登记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概述与点评;第四章对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土资源部科技奖励情况以及历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情况进行了回顾;第五章回顾了2007年开展成果资料数字化以后共享与服务现状。附表12分别为2010年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情况表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表。


本报告既是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年度性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常规性的研究成果之一,由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和部信息中心共同完成。我们期望它的出版能够对国土资源系统的科技工作有所推动,对科技工作者有所裨益,从而达到不断推动国土资源科技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为国土资源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目的。本报告由杨玲、宋元执笔,王芳、张丹凤、陈成共同完成。研究报告得到了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白星碧、马岩等领导的大力帮助和指导,部信息中心顾炳中主任全文审阅了报告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0年3月7


一、2010年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基本情况


    2010年国土资源部登记的科技成果范围共涉及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4个部直属有关部门,11个相关院校,以及其他19个外系统单位。


(一)成果总量


    截至到20101031,在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登记的科技成果共计219项,其中5项为保密项目,比上年增加了31.1%。本年度科技成果登记项目共涉及129个第一完成单位(其中不包含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海洋局所属单位)。历年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数量。(见 1)。



 


*2010年登记成果总量为219项,包括5个保密项目。本报告的统计分析均基于214项非保密项目。

* 以下统计分析均基于214项非保密项目。


(二)成果来源*


    2010年登记成果以部门计划为主。国家科技计划成果为29项,占总登记数的13.6%,比2009年增加4项。其中基础研究计划25项,占登记总数的11.7%;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4项,占总登记数的1.9%。部门计划成果86项,占总登记数的40.2%,比2009年增加12项;地方计划成果33项,占总登记数的15.4%;基金资助成果17项(其中包括部门基金6项,地方基金7项,民间基金4项),占总登记数的7.9%,比2009年增加12项;国际合作成果3项,占总登记数的1.4%;横向委托18项,占总登记数的8.4%;自选成果10项,占总登记数的4.7%;其他类成果18项,占总登记数的8.4%,与2009年持平(见图2、表1)。



 



 


    据统计,登记成果第一完成单位分布主要集中在独立科研机构和其它类(我部其他类单位主要为厅级、市级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企业和大专院校完成的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较小。其中,独立科研机构完成的项目在国家科技计划、部门计划和横向委托项目来源中所占比例最高,大专院校成果在国家科技计划、部门计划项目较多,与2009年相比,来自厅、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承担的项目明显增加(见 图 3)。



 


(三)成果类别


    2010年登记成果按照成果类别划分可分为应用技术类、软科学类和基础理论类三种,其中,应用技术类成果为135项,占登记成果总数63.1%,比2009年增加23项,基础理论类成果为46项,占登记成果总数21.5%,比2009年增加23项;软科学类成果为33项,占登记成果总数15.4%,比2009年增加13项(见 图 4)。



 


(四)成果评价方式


    2010年成果评价方式呈现“以验收为主,鉴定和评审为辅,其他评价方式并存”的状态。(见图 5)。



 


(五)成果学科领域


    2010年登记的成果按照成果学科领域划分,土地调查与评价成果11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5.1%;土地规划与利用成果17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7.9%;地质调查与评价成果33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15.4%;矿产资源勘查与保护成果48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22.4%;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成果33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15.4%;基础研究成果24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11.2%;应用技术开发成果16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7.5%;国土资源管理成果32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15.1%(见图6、表2)。



 



 


(六)成果完成单位


    2010年登记成果按照第一完成单位划分,由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登记成果125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58.4%,比2009年增加了58项;由部直属单位登记成果52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24.3%,比2009年减少了19项;相关院校登记成果16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7.5%,比2009年增加了5项;由其他单位登记成果21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9.8%,比2009年增加了15项(见表3、表4



 


(七)成果完成人员


    从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下中青年是科技成果研究人员主体,占全部登记成果完成总人数的54.4%,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据对2010年登记数据统计,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为637人次,占全部登记成果完成人总数的27%,比上年减少2.3个百分点;36-45岁的科研人员为647人次,占全部登记成果完成人总数的27.4%,比上年减少2.7个百分点;46-55岁的科研人员为826人次,占全部登记成果完成人总数的35%,比上年增加3.3个百分点;56-65岁的科研人员为167人次,占全部登记成果完成人总数的7.1%,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65岁以上科研人员为83人次,占全部登记成果完成人总数的3.5%,比上年减少0.3个百分点(见 图7、表5)。



 


    从学历构成看,2010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完成人中博士研究生学历为447人次,占全部登记成果完成人总数的18.9%,比上年减少3.8个百分点;硕士研究生学历为498人次,占全部登记成果完成人总数的21.1%,比上年减少2.5个百分点;大本学历为1078人次,占全部登记成果完成人总数的45.7%,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大专学历为183人次,占全部登记成果完成人总数的7.8%,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中专学历为133人次,占全部登记成果完成人总数的5.6%,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其他学历为21人次,占全部登记成果完成人总数的0.9%,比上年增加0.6个百分点。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人数相比2009年有所下降,大本及以下学历人员构成基本保持平稳。


从职称构成看,具备正高、副高、中级职称的研究人员各占三成左右。与2009年相比,2010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员职称中正高职称研究人员比例有所下降,初级和中级研究人员比例有所上升。其中院士为3人次,占0.1%;正高为645人次,占28.5%;副高为720人次,占31.8%;中级为707人次,占31.2%;初级为190人次,占8.4%。


(八)成果应用情况


    2010年,国土资源部登记的应用技术类成果共135项,以原始性创新项目为主要类型,共85项,比例为63%;国内技术二次开发项目为40项,比例为30%;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项目10项,比例为7%115项成果属于成熟应用;有10项成果处于中试阶段,还需进一步投资以保证顺利转化;有10项成果处于初试阶段,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2010年应用技术成果中稳定应用的成果保持着较高的比例。2010年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中,稳定应用的应用技术成果为129项,比例为95.6%;未应用成果为6项,占4.4%。未应用成果主要原因以资金问题、市场问题和政策因素为主,其中因资金和市场问题而未应用的成果占所有未应用或停用成果数目的50%33.3%(见 图10)。



 


二、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分析与讨论


(一)登记成果总量上升


    科技成果登记是部成果管理办公室日常性基础工作,自国土资源部制定《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以来,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数量一直处于相对稳定,但近两年有下降趋势,随着新的《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实施,成果登记数量正在稳步回升。依据科技部《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不包含保密项目),在 “部门科技成果数量统计表”横向对比中可以看出,2010年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登记数量,在全国34个统计部门中排名第9位,登记数量比2009年有所上升,总体来说,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数量在全国各部门中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总体靠前的位置,这与国土资源部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成果登记机制和管理办法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与国土资源部全年验收课题相比,登记数量还是不多,这主要由于三个原因:1.项目验收把关不严,造成很多结题项目不进行登记或者登记不及时。2.一般登记的成果都是已完成2-3年后才进行登记,造成时间上有一定延迟性,同时缺少有效的奖惩机制,对登记有一定的消极影响。3.绝大部分登记成果都是已报奖为目的进行登记,根据调查,在2010年登记的成果中,有70%的项目都参加了当年度的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评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登记工作的开展。


    由此可见,建立一套完整的成果登记奖惩制度,是当前解决国土资源成果登记不及时或者不登记的当务之急:1.登记成果应该从源头抓起,年初应下达当年度项目结题数量,便于宏观把握,对于应登记而未登记的项目,应不予以结题。2.确实把成果登记制度的必要性融入到项目管理的环节中,从项目立项到结题,都要以先进行成果登记为基础,各单位科技管理或项目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健全各级科技成果管理运行机制,由专人负责,做好本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3.制定一系列的成果登记奖惩制度,从项目立项的源头抓起,对不及时登记和不登记的项目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4.设立一些正式的渠道,比如成果登记人员同各个单位的科技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沟通,相互了解,组织各直属单位省(市)厅科技管理人员学习交流,使成果登记人员了解国土资源部系统内各单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的情况和进展。


(二)成果来源仍部门项目为主


    2010年登记的214项成果中,部门计划成果为86项,占全部登记数量的40.2%,按照学科领域分布来看,地质调查与评价、矿产资源勘查与保护、国土资源管理三个领域中部门计划成果所占比例最大。国家计划项目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勘查与保护、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两个领域,这主要受到项目影响范围大、应用广泛等因素影响。近两年来,土地调查与评价和土地规划与利用在部门计划和国家计划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2010年在我部登记成果中有3项为国际合作,基本与往年持平。我部应该进一步放宽政策限制,鼓励和引导其他来源方式的好项目、优秀成果前来登记,促进国土资源科技成果更好的发展。


(三)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以应用技术类项目为主导


    目前,国土资源登记的科技成果呈现“应用技术类成果多、基础理论和软科学类成果少”的现象。2010年应用技术类成果135项,占登记总数的63.1%。按领域分类来看,软件类项目10项,占应用技术类成果7.4%;光机电一体机类项目1项,占应用技术类成果0.7%;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项目9项,占应用技术类成果6.8%;环境保护类项目5项,占应用技术类成果3.7%;地球、空间与海洋类项目56项,占应用技术类成果41.5%;核应用技术类项目1项,占应用技术类成果0.7%;农业类项目3项,占应用技术类成果2.2%,其他类项目50项,占应用技术类成果37%


      从成果应用行业来看,农、林、牧、渔业领域8项,采矿业领域22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领域1项,建筑业2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类领域5项,房地产业领域3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领域84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领域5项,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领域5项。


    登记的科技成果中,软科学主要集中在国土资源管理类,数量达到80%以上,基础前沿性研究类、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类有少量涉及。基础理论类成果主要为基础前沿性研究类,数量达到59%。由于基础理论和软科学成果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因此必须重视原始创新,要正确处理自由探索性研究和导向性研究的关系,加大对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的支持,提高基础研究资助项目的强度,加强软科学成果的推广应用。


(四)成果完成单位项目分布不平均


    近几年,随着国家和部门科技成果登记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省国土资源厅(局)成果登记数量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共有28个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所属单位在部成果办登记成果125项,占成果登记总数的58.4%。其中登记成果较多的省份有: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登记的数量分别为12项、12项和10项。2010年安徽省、湖南省、海南省、贵州省没有进行成果登记。从学科领域来看,各省国土资源厅(局)成果登记以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服务领域为主,分别占各领域的72%、53%和41%。


    从地域范围来看,项目呈现东部项目多,中部项目少的态势。东部各省(区、市)共68项成果,占登记成果总数的31.8%,七大学科领域均有涉及,且主要集中在土地调查与评价、矿产资源勘查与保护、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和国土资源管理方面。中部各省(区、市)共23项成果,占登记成果总数的10.7%,主要集中在地质调查与评价领域方面。西部各省(区、市)共36项成果,占登记成果总数的16.8%,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勘查与保护领域方面。我部科技成果发展不平衡,登记成果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应扶持科技欠发达地区和有一定潜力的科研机构,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五)项目完成人队伍年轻化趋势加大


    要充分发挥各领域年轻人才的作用,这直接关系到科研群体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也是关系到我部科技事业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问题。2010年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第一完成人的年龄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46-55岁,其次为36-45岁,科技人员年龄结构逐步呈现年轻化趋势,中青年科技人才正在形成,45岁以下比例占到总完成人的54.4%,,今后中青年骨干的力量还将进一步加强。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青年队伍的培养,从政策上引导青年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营造科研气氛,增强青年人的科研意识。
三、2010年国土资源部重大科技成果概述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意味着,在未来10多年内我国国民经济必须保持7%-8%左右的增长率,而长期维持高速经济增长对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发展的收关之年,回顾2010年,我部在土地、矿产、地质灾害、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现就2010年我部登记各个领域成果进行一下回顾和总结:


(一)矿产资源勘查


矿产资源是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重要矿产资源严重不足目前已初露端倪,加大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和高效开发利用,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我国地域广阔,自然地理、地形条件特殊,成矿地质条件复杂,资源禀赋不佳,生态环境脆弱,这些特点严重制约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打破这些约束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新的成矿理论和以高技术为依托的勘查技术,指导矿产资源的寻找和勘探,开发新材料,找寻替代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


1.基础前沿性研究


通过探寻中国东部中生代多阶段成矿的过程与背景,厘定了该区三组主要成矿作用发生的时段,提出与华南斑岩铜矿成因有关的“C型”埃达克岩概念,并论证其生成环境为加厚的大陆岩石圈。阐明了晚三叠世钨、锡、钼、金及稀有金属矿床的生成环境为板块后碰撞的大陆边缘,并被后两期成矿所改造。在东准噶尔南缘中新生代造山过程与盆山耦合研究中,确定了天山南缘库车—拜城盆地及北缘吐哈和东准噶尔盆地,是中生代板块会聚后调整时期产物,并证实当时天山南北广泛发育湖泊沉积环境,提出天山南北坳陷盆地是白垩纪末—新生代形成的典型陆内前陆盆地,提出博格达山前背斜带具较好油气远景,应作为今后油气勘查重点地区。


成矿、找矿理论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在新疆北部主要斑岩铜矿带成矿条件与找矿定位研究中,着重论述了新疆北部斑岩铜矿带,重点对被准噶尔哈腊苏-卡拉先格尔等3个斑岩铜矿进行了成矿条件的研究,全面研究了成矿有关的构造、岩石、矿物和成矿条件,完善了成矿地质模型。


2.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


区域地质调查方面。在布喀达坂峰幅和库郎米其提幅分别开展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通过对区内沉积建造、岩浆作用、变质变形及盆山耦合、转换的地质调查、综合研究,建立了调查区的构造地层格架,客观地反映了调查区的地质特征。


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与资源潜力评价。在冷水坑银铅锌多金属矿成矿系统与隐伏矿预测研究中系统地对斑岩型铅锌银矿床的成矿作用、蚀变特征及其分带模式、含矿岩浆性质、起源及其所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有别于传统斑岩型Cu-Mo矿床的大陆环境斑岩型铅锌银矿床成矿模式。


油气资源评价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了华北地区前第三系碳酸盐岩生烃动力学参数,通过理论计算、测试分析和统计相结合,建立了碳酸盐岩等各类烃源岩评价标准,建立了不同类型有机质的生烃模板,确定了不同类型有机质的主生油、气区间,并对华北东部地区前第三系进行了动态盆地模拟和资源评价。提出了“构造元、烃灶元、保存元”的三元叠合选区法。


3.矿产资源勘查技术


在物探技术方面,多工艺旋挖钻进技术采用旋挖钻斗锥筒防抽吸水力学设计、中心管大扭矩传递技术、冻土层限量切削钻进技术、多层伸缩钻杆内层加打捞索具技术、螺旋托盘式联接技术及大口径的防斜措施等可大幅度提高钻进施工的安全性,具有创新性。


在化探技术方面,围绕城市及其周边土壤重金属元素异常等地球化学异常查证评价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城市环境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判别方法-元素相关关系法。查明了人为和自然成因异常的形成机理,并提出城市环境异常可分为表层累积型、连续型和离散型等三种类型,为城市环境地球化学异常的查证与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钻探技术方面,宜昌铅锌矿钻探取心技术针对宜昌铅锌矿硬、脆、碎、酥岩层,研制了薄壁底喷式金刚石钻头以及相配套的钢丝取心器、旋闭式取心钻头,通过在铅锌矿地层中有代表性的三个生产试验钻孔施工,岩矿心采取率在85%以上。陆地永久冻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技术研究发现了经济适用的陆地冻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钻具、辅助器具、泥浆配方及制冷方法、破碎地层取样技术、施工经验等,为高原冻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钻探施工提供了成套的装备和可靠的技术支撑,成功组织实施了我国陆地永久冻土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探工程,已完成4口科学钻探孔,钻探取心工作量2109m,并钻获了陆地天然气水合物样品。


大型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采用LS控制液压系统,研制出具有多工艺空气钻进功能的1000全液压深水井钻机,可用于干旱地区深层地下水开发、矿山抢险救援,解决煤层顶底板钻进效率底的难题。


(二)土地资源研究


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事关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人口膨胀、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对土地利用产生强烈影响,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任务日益繁重。未来20年,我国将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将促使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发生快速变化。土地管理的科学决策需要有可靠的信息为依托,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自动化、定量化与智能化的发展是未来的趋势,建立土地资源的快速调查和监测技术体系将成为土地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调查方面。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以江苏省为例,探索出了江苏省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的新途径、新举措,为完善江苏省土地产权体系奠定了基础,并为解决征地补偿、土地流转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决策依据,在土地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基于框架技术和Web服务技术,自行研制了图形框架平台,实现了数据、系统功能、权限角色和用户界面的可定制与可配置,大大提高了系统部署效率,针对土地管理领域知识规则特点,形成基于知识规则驱动的数据模型构建方法,实现了业务需求可定制的数据模型,有效提高了土地调查数据的建库与质量检查。


2.土地资源管理与决策


土地资源发展规划与战略方面。农村土地产权制定提出了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应与农民的社会保障有机结合,并由市场机制实现其最大效益,以市场机制配置土地,必须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加强土地产权管理、完善土地法制。


土地资源政策体质方面。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土地政策研究首次将国内省(市)与国外的土地政策进行全面而详细的对比和分析,主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耕第保护、产业政策、供地方式、土地价格、土地税费等方面对广西与越南的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优势与劣势,剖析了越南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土地优惠政策,并从国家和自治区两个层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和建议。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从国家尺度上系统进行对重点区域和国家重大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的研究,提出全国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并确定重大工程的范围、规模、资源状况、建设目标和内容、资金投入量,提出工程的实施、管理措施,研究成果显著。


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甘肃金昌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利用20081:500城镇地籍图进行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合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实际,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对技术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三)地质灾害研究


    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每年损失数十亿元,死亡数百人,许多大城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就要求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促进预警工程的开展,提高重大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水平,加强城市地质工作,为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服务。探索沙漠化、石漠化恢复机制,积极参与全球变化研究,为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评价。辽河油田矿区地下水环境调查通过系统分析辽河油田矿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和地下水动态特征。建立了该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利用Visual Modflow模型模拟了区域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进行了地下水降落漏斗趋势分析、石油类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规律研究。依据长期监测数据和本次调查获得的实测数据,应用物元可拓模型进行了回顾性和现状水质评价,提出了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以GMS为平台,通过建立全松嫩平原地质结构模型和地下水数值模型,实现了地质结构的可视化和地下水流数值化,建立了松嫩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空间数据库。把预警理论运用于地下水污染研究,提出了地下水污染预警系统的框架,建立了地下水污染评价、预警系统。系统分析了地下水质变化趋势;利用同位素研究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以及更新循环机制,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基础,重新评价测区地下水资源,分析20年地下水及环境变化的趋势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简易以及主要城市供水安全对策。


在地质灾害方面。以县城为单位,以遥感解译验证为先导,开展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对重点地区开展11万地质灾害调查,以地面调查和灾点测绘为主要手段,并辅以必要的钻探、物探和山地工程。无锡市地质灾害勘查从禁采后的地质结构、地下水动力变化特征以及地面沉降、地裂缝的发展变化特征等地质环境效应变化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无锡市地下水资源科学定位在专向满足特殊行业供水,作为应急水源地。


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广西重点地区岩溶地下水查明了流域内岩溶石漠化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并根据本区特点提出了合理的石漠化治理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内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天然水点,而后考虑打井取水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方案。划出了以地表水为主的开发利用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综合开发利用区、以地下水为主的开发利用区,并对42个缺水村屯提出了人畜饮用水规划工程方案。江都市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查清了研究区土壤基本生态地球化学特征,发现该市土壤因受区域地质作用和成土母质的制约,北部土壤环境质量、土壤肥力总体优于南部,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属于清洁,局部存在点源污染。查明了研究区土壤的主要致污因子是CdHg等毒害重金属元素的局部富集,发现局部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存在蔬菜Hg含量超标现象。甘肃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工程预测了全省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各矿产资源区地质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采用数学综合评判法确定了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分级技术体系和标准,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规划控制指标,确定保护区、预防区和治理区。


(四)国土资源信息化研究


国土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化,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实现对国土资源的统筹规划,加强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行政,需要加强国土资源决策支持研究,加强国土资源的重大战略研究,开展国内外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的对比分析研究,为国土资源宏观决策服务,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水平。


国土资源标准体系研究。确立了国土资源标准体系各子体系的构成和层次划分方案,体系横向划分为土地资源、国土资源信息化和地质矿产三个子体系,纵向划分为国土资源通用技术标准、行业通用标准、专业标准、门类标准和具体标准五个层次。


国土资源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国土资源国家级数据中心以先进的数据库技术、GIS技术为依托,逐步建立完成一个大容量存储和高速存取、容纳大部分国家级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管理数据库以及国内外国土资源相关信息的数据库运行环境。为国土资源信息化重要数据和应用系统提供了高效、安全、稳定的运行平台,为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管理、运行、维护、分析、加工、共享等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及数据环境建设。以江苏省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为试点,研究了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的整合和管理技术难点,从坐标系统转换和投影变换的误差分析、平台转换数据完整性和精准性分析入手,设计了一整套国土资源数据整合技术流程和作业方法,并开发了数据整合工具软件包和管理系统,与国内同类技术相比,在数据整合效率、灵活复用性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政务系统建设。江苏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以自主研发的电子政务平台为基础,为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了高效的构建环境、协同稳定的运行环境和便捷统一的维护环境,为外部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开放的集成环境。切实解决了原来信息化建设中常见的“孤立系统”、“信息孤岛”问题。江宁区国土资源信息化政务平台采用了合理的影像金字塔结构和LOD模型,加快了三维浏览速度,数据存储机制方面,采用了ESRI公司的SDE空间数据库引擎并结合Oracle数据库来存储、管理海量的空间数据,有效的解决了空间数据和静态数据的海量存储问题。楚雄州国土资源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结合楚雄州国土资源管理特点,立足国产GIS平台设计与开发,总体设计科学、合理,有很强的操作性。运用COM组件开发技术,结合MapGIS平台底层核心库,实现空间地理数据的WEB浏览、查询和分析功能。



 


四、2010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奖励情况


(一)2010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获国家奖情况


    2010年国土资源部有两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分别是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等五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国家土地资源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及重大工程应用”,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面对我国国土资源调查监测重大工程和重大战略需求,攻克了土地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监测、土地质量高光谱反演、影像高保真融合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制了业务化运行的国家级土地资源遥感监测指标体系、工艺流程、系列标准规范与业务平台等,促进了遥感技术应用的产业化。另一个项目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张荣华教授研制的“高温高压流体和流动反应原位观测装置、方法、整合技术”,该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发明了多种高温(0-400)高压(400大气压)下使用的 pHH2H2SEh化学传感器,可原位测量流体参数。发明了两类(气体和液体两种输入)高温高压化学传感器检测标定实验平台。发明了有高温高压窗口的反应装置,可置入紫外可见谱仪,进行原位直测。发明了高温高压反应动力学实验装置和原位观测整合方法技术


(见 表9)。



 


(二)2010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概况


科学技术奖励是国家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土资源发展科技事业的一项有力措施,科技奖励对激发科技人员创造热情、促进原始创新及人才脱颖而出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国土资源部颁布了新的《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对国土资源部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改革。这一举措提升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12010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申报及获奖情况


2010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推荐采取限额申报方式, 2010年申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的指标总数为348项,经形式审查,合格申报项目172项。其中,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申报项目88项,部直属单位(含地调局及其所属单位)申报项目51项,与国土资源科技领域相关院校申报项目7项,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土地学会和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申报项目23项,解放军土地管理局申报项目3项(见表9),各单位实际申报数占总申报数的比例分别为51%30%4%13%2%。其中湖南和海南两个省厅没有进行项目推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也未推荐项目。


按推荐单位分布来看,29个省厅(局)申报,有17个省厅(局)推荐的项目获奖,获奖数为24项,部直属单位获奖数34项(其中地调局及所属单位24项获奖),有关院校获奖数3项,学会获奖数8项,分别占奖励数的35%49%4%12%(见图12)。从获奖情况来看,以第一完成单位为统计标准,科研院所及与国土资源科技领域相关院校获得的奖项数较多,占到总获奖数的53%



 


2.历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统计情况


    2002-2010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经形式审查共接收合格申报项目1302项,评出570项获奖成果(一等奖66项,二等奖502项)。其中,省国土资源厅(局)申报项目565项,获奖数为183项;部直属单位申报项目464项(其中地调局及所属单位申报360项),获奖数为287项(其中地调局及所属单位获奖数为212项);与国土资源科技领域相关的院校申报项目112项,获奖数为46项;其他单位(包括学会)申报项目158项,获奖数为51项。


3.各专业评审组申报及获奖情况


根据奖励办法“两会”和“三审”制度的评审程序(“两会”即专业组评审会和奖励委员会评审会;“三审”即指推荐单位申报审查、专业组评审审查、奖励委员会终审审查),按照《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办法》,2010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分为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规划与利用、地质调查与评价、矿产资源勘查与保护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国土资源管理八个专业评审组。


    从申报数量和获奖结果来看,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研究和国土资源管理是近年来的热点,这三个领域申报项目比例占总数的52%,三个领域获奖项目占总项目的44%。


4.任务来源情况


    根据“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关于任务来源的统计,2010年度报奖项目任务来源以国家计划和部委计划为主。其中部委计划35项,占总获奖数的51%;国家计划15项,占总获奖数的22%;省、市、自治区计划11项,占总获奖数的16%;国际合作计划2项,占总获奖数的3%;自选项目计划2项,占总申报数的3%;其他计划3项,占总获奖数的4%。


(二)新《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颁布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是科技奖励项目评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项目先进性与否的重要标准,也凸显着项目评审的公平性、公正性与公开性。2009年新修改的奖励办法,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评审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其中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方面,明确评审组织。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秘书长组成。第二方面,坚持延迟评奖。将成果完成后申报奖的时限由一年延长为二年。第三,进一步规范了推荐程序。对申报但未获奖或经批准同意退出本年度评审的项目,如果以相同项目内容再次申报的,须隔一年以上并有新的成果内容;已获得国家或省级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不得再次申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第四,明确了推荐项目的撤出机制。候选人、候选单位及项目一经受理公示,要求撤出者如再次推荐须隔一年进行,通过加大撤出制度,增强推荐评审工作的严肃性。第五方面,增加了推荐和评审结果公示的过程。将获奖结果一次公示改为推荐受理、初评和评审结果的三次公示,便于社会监督。


2010年是奖励办法实施后的第一年,就涌现出了10个一等奖项目,这代表随着新奖励办法的颁布,项目评审人员对评奖工作的重视,项目完成人员的成果水平质量好,档次高,多评好项目、大项目是项目完成人员和项目评审工作组的一致愿望。


(三)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今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数为172项,为历年来最多的一次,比上年申报项目总数增长了56%,这表示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已经受到越来越多项目单位和项目完成人的重视。因为,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是对科技人员研究能力、研究水平以及成果质量的最高肯定和最权威性承认,调动和鼓舞了科技人员创造的积极性和荣誉感,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对研究成果在广度、深度上进行后续研发的动力。也是对科技产品的可行性和成熟性给予充分肯定,为研发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无形宣传,极大地增强了研发成果的国内外影响力,提高了成果完成单位的知名度,提升了获奖人员所在单位的良好形象,有利于研发成果的转化应用和市场推广。同时是成果完成单位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有利于迅速积聚人财物,拓展新产品研发的领域,增加新产品开发的力度,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新成果的研发,促进科技研究进入良性循环。


(四)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获奖项目数量有很大突破


从国土资源部今年获奖项目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获奖成果在数量上明显增加,达到24项,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在矿产资源勘查与保护方面,豫西南地区铅锌银成矿规律及调查评价利用深水区长电缆地震采集处理技术和少井-无井情况下碎屑岩储层预测技术,成功实施了我国第一口水深超千米的钻井,揭开了万亿天然气勘探新区,探索出了适合于中国东部钼铅锌银矿勘查的有效技术方法组合。


然而,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数量却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成果本身的成熟度低,为了某种需要或完成指标凑数,把一些阶段性成熟度较低、创新性较差的成果提前鉴定,所以,难以形成重大的科技成果;二是鉴定及报奖材料组织不够完善,使一些很有前景的成果得不到充分展示,影响了成果水平的发挥,后者也是使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


(五)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发挥主导作用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在今年的奖励评审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专业的导向性和公正性,评选出10个一等奖项目,59个二等奖项目,确保了奖项评审的权威性, 并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包括完善专家奖励评审制度、有重点、有选择地增加推荐限额、建立科技奖励监督委员会,完善监督机制、明确推荐单位的主要职责、做好评奖之前的分组等方面,这为促进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需要建立科技奖励监督委员会,完善监督机制,建立严格的申报抽查制度,以保证获奖质量。


五、加强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建设与服务,创新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科技成果管理做为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建立起全国科技成果管理体系,为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作为科技信息化重点工作之一的科技成果管理信息化工作发展较快。为适应新时期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的要求,科技成果管理信息化工作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的建设,二是技术与成果推广服务平台的建设。这两方面的工作通过以科技基础建设工作进行建设,部门、地方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结合实际情况,依托各种渠道,建立起数据库和相应的网络平台,初步形成地方、部门的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网络。


从国土资源部成立时起,就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在针对信息分割、服务分散、问题处理不及时、数据无法统一等问题,先后启动了“数字国土工程”、“金土工程”等重点工程。在数字国土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已经建设的与科技业务相关的信息平台,如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成果网、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网、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网等,以形成范围广、容量大、信息更新快、针对性强的服务信息网络,切实发挥基础信息平台的作用。


(一)成果资料数字化服务


国土资源科技成果是国家经济建设非常宝贵的信息资源,大部分是由国家出资开展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基础资料和数据,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特点,社会影响面和社会需求比较广泛。另外,国土资源部的科研机构大多属于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从事的工作以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技术和服务为主,因此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具有很强的社会共享特征。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已保存了自1980-2010年登记的11285项科技成果资料,包括地质调查、土地调查、信息技术及国土资源管理等各领域的成果,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每年的成果登记数量以200项左右在增加。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广大用户对国土资源信息的需求,我们开展了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资料数据库建设,对科技成果资料进行数字化,使成果资料安全、长期保存,并且得到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


项目开始于2007年,2010年结束,完成了1980-2010年登记的11285项科技成果数字化扫描工作,主要包括第一期对地质矿产部时期近9千项成果资料扫描后文件以图像形式存储,成果报告存储PDF格式;第二期对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的1千多项成果报告及专著扫描后进行矢量化,存储成双层PDF格式。成果资料数字化共完成数据量, A4文档约132万页(其中双层PDF文档19万页),A3以上图幅7万幅,移动硬盘存储1300G。现已全部上传到中心服务器。


同时为更好满足广大用户对国土资源信息查询的更高要求,更好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化服务,加快成果的推广转化,在数字国土资源工程的统一要求下,开展了科技成果资料数据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在已有的成果资料目录查询的基础上,对科技成果资料增加部分核心元数据和扩展元数据查询,完成数据库的科技成果索引(划分领域、编写关键词、编写成果项目摘要);对1980年以来的全部科技成果编写关键词、项目摘要,划分八大领域。八大领域分别是基础前沿性研究、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资源信息技术、矿产资源勘查技术和国土资源管理。


(二)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专栏


    为有效集成部门科技成果资源,建立标准统一、指标规范的科技成果信息化技术平台,改变地方、部门成果数据库小型化、分散化状况,为国土资源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以建立国土资源部面向社会化的科技成果数据库为目的,从2007年-2010年,在数字国土工程的资助下,国土资源部搭建了一系列成果管理工作主流程信息化技术平台与社会化服务平台,开发了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管理与发布信息系统、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资料数据库系统,实现了科技成果管理流程的信息化。该系统的开发和广泛使用,标志着科技成果登记工作具有了统一的技术性平台。这一平台从科技成果管理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具有强大的管理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诸如科技成果数据上报、统计分析等日常管理上的需要。其主体模块包括注册管理、数据处理、数据接口(导入/导出)、数据查询、成果统计、格式打印等。到目前为止,已经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土资源部各直属单位投入应用。


系统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库在信息发布、技术查新、供需对接、统计分析等方面资源,以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库为核心发布最新的科技成果、项目信息,并收录了近年来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公布的科技法规、管理办法及其它相关重要的政策法规。网站充分体现公益性的作用,将科技成果库的项目信息面向社会全部开放,通过提供不同的检索方式,方便公众浏览各行各业的成果项目信息,掌握最新的研发动态。通过科技成果登记信息化建设工作,初步形成科技成果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框架与模式,为科技成果管理信息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Copyright 200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国科网 版权所有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主管单位: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9035943号-33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097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