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分析  >> 成果统计年度报告

2020年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四)


第四部分  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情况

一、应用技术成果总体情况
1、产出形式
  2020年登记的61708项应用技术成果以新技术、新产品为主要体现形式,其中,新技术占比54.51%,新产品占18.41%(见图4-1)。新技术、新产品也是各类型完成单位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见表4-1)。


2、所处阶段

  应用技术成果中,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科技成果占比为61.17%,较上年下降0.59个百分点;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的科技成果占比分别为24.70%和14.13%。2016-2020年,应用技术成果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科技成果比例基本保持在60%以上;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的科技成果比例呈小幅上升趋势(见图4-2)。



3、应用状态

  应用技术成果中,产业化应用的科技成果30873项,所占比例最高,为46.00%;小批量或小范围应用的科技成果20836项,占应用技术成果总量的31.05%;试用的科技成果6596项,占应用技术成果总量的9.83%;未应用的科技成果8592项,占应用技术成果总量的12.80%;应用后停用的科技成果211项,占比为0.31%。 2016-2020年,应用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的比例位于45%-57%之间,2020年比例较上年略有提升(见图4-3)。



(1)各地区成果应用情况

  地方登记的科技成果中,产业化应用的科技成果27537项,较上年增加了3112项。 从东、中、西部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产业化应用的科技成果所占比例高于中、西部地区,为50.89%,但较上年下降4.5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产业化应用的科技成果占比为45.27%,较上年增长3.9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产业化应用的科技成果占比为34.69%,较上年增长1.32个百分点(见图4-4)。



  从主要经济区域看,长三角地区产业化应用的科技成果比例最高,为67.87%;东北地区产业化应用比例最低,为30.65%(见图4-5)。



(2)各行业成果应用情况

  从各行业产业化应用成果所占比例看,金融业、国际组织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比例较高,分别达到69.83%和66.66%;应用于制造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的科技成果占比均超过50%(详见附表11)。 应用技术成果未应用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未应用科技成果的占比为28.5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未应用科技成果占比为21.04%(详见附表11)。

(3)高新技术领域成果应用情况

  从高新技术领域看,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比例最高,达到65.51%;其次是先进制造领域,产业化应用成果占比为60.77%;新能源与节能领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比例为50.50%。其它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比例均不足50%,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最低,占比为26.79%(详见附表11)。

4、未应用或停用影响因素

  应用技术成果中未应用或停用的影响因素较多。2016-2020年,影响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使用或停用的原因主要是资金问题,影响因素占比一直在30%以上。管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占比从2016年的19.79%增长到27.01%。技术问题的影响因素占比从2016年的31.26%下降到2020年的19.4%,表明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技术因素有所缓解。政策因素的影响从2016年的6.75%降为2020年的3.70%,表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逐步优化(见图4-6)。



  从东、中、西部地区科技成果未应用的情况看,东部地区科技成果未应用或停用的主要原因是技术问题,占比为34.75%。中部地区科技成果未应用或停用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占比为41.23%。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则是管理问题,占比为46.99%。 从主要经济区域科技成果未应用情况看,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的最主要问题是技术问题,其次是资金问题,这两个因素导致科技成果未应用或停用的比例超过了60%。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存在的政策制约因素最小,仅为2.70%;珠三角地区科技成果未应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管理问题影响较小;东北地区科技成果未应用或停用的原因中管理问题较为突出(见图4-7)。

  从主要经济区域科技成果未应用情况看,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的最主要问题是技术问题,其次是资金问题,这两个因素导致科技成果未应用或停用的比例超过了60%。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存在的政策制约因素最小,仅为2.70%;珠三角地区科技成果未应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管理问题影响较小;东北地区科技成果未应用或停用的原因中管理问题较为突出(见图4-7)。


  各类型单位的科技成果未应用或停用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资金问题、管理问题和技术问题。企业、独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未应用或应用后停用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医疗机构则受技术因素影响较大;大专院校科技成果则受管理问题影响较大,占比为42.95%(见图4-8)。

二、财政资助项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

  财政资助项目来源于国家科技计划、部门计划、部门基金、地方计划和地方基金支持的项目。登记在国家科技成果库中63245项应用技术成果中,来自于财政资助项目的科技成果20548项,占比为32.49%,较上年下降6.17个百分点。

1、转化方式

  财政资助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是自我转化和合作转化,二者所占比例之和为86.75%。从各类财政资助来源类型看,自我转化的比例均超过合作转化,技术转让与许可的比例较低,占比在7%-19%之间(见图4-9)。


2、转移途径

  从应用技术成果实现转移途径看,共有6279项财政资助科技成果反馈有效数据。由于应用技术成果转移途径为多选项,因此共统计出6506个转移途径。 其中,协议定价为实现转移的主要途径,占比为56.97%;采用挂牌交易、技术拍卖等转移途径的科技成果占比较少,分别为1.66%和2.68%(见表4-2)。

3、转化收入

  在财政资助的20548项应用技术成果中,已转让企业14612家,实现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35.59亿元,平均每项科技成果的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水平为17.32万元。从已转让企业数量看,地方计划项目科技成果明显多于国家科技计划和部门计划等各类课题来源,达到13772项,占已转让企业总数的94.25%;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达到17.84亿元,占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总量的50.11%。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仅次于地方计划成果,达到16.27亿元,平均每项科技成果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达到63.75万元,遥遥领先于其它来源的科技成果(见表4-3)。


4、应用效果

  在财政资助的20548项应用技术成果中,有转化应用效果的11262项,占比为54.81%。由于应用技术成果的应用效果为多选项,因此共统计出15495个应用效果选项,平均每项科技成果选择1.4个选项。 其中,44.94%的应用技术成果实现了落后技术、工艺、装备的替代,43.16%的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38.14%的成果有效降低了技术成本,11.35%的成果实现了进口替代(见表4-4)。



5、奖励和报酬情况

  从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的奖励和报酬情况看,共有8196项科技成果反馈有效数据。完全实施转化收益奖励和报酬的科技成果为3097项,占比为37.79%;未实施或未完全实施转化收益奖励和报酬的比例仍然较高,分别为41.14%和21.07%(见图4-10)。

6、政府支持情况

  财政资助的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的政府支持形式主要以得到转化财政经费支持为主。从政府支持情况看,共有6193项科技成果反馈有效数据,同比增长58.88%(2019年3898项)。其中,有3093项科技成果获得了政府支持,政府的支持形式以得到转化财政经费支持为主,占比为37.97%。其次为享受政府税收优惠的支持方式,占比为31.97%(见图4-11)。50.06%的应用技术成果反馈在转化阶段没有获得政府支持。



7、本单位转化政策支持情况

  从应用技术成果获得的本单位支持情况看,共有6821项科技成果反馈有效数据。应用技术成果的单位转化政策支持方式为多选项,共统计出10528个选项,平均每项科技成果选择1.5个选项。 在6821项科技成果中,54.68%的成果所属单位将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考评;超过30%的成果所属单位将成果转化情况与收入分配及职称评定挂钩;18.57%的成果所属单位设立了专门的转化机构(见表4-5)。



三、非财政资助项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

  非财政资助项目指来源于国际合作、横向委托、民间基金、自选课题等支持的项目。登记到国家科技成果库中的63245项应用技术成果中,来自于非财政资助项目的科技成果比例上升至67.51%。


1、转化方式

  非财政资助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以自我转化和合作转化为主,技术转让或许可方式转化的比例较低。其中,自选课题项目的科技成果中92.84%实现自我转化。国际合作、横向委托项目的科技成果采用合作转化方式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46.88%和48.81%(见图4-12)。



2、转移途径

  从应用技术成果的转移途径看,共有4706项科技成果反馈有效数据。应用技术成果的转移途径为多选项,共统计出4782个转移途径。 其中,占比超过六成的应用技术成果通过协议定价方式实现转移转化;通过采用挂牌交易、技术拍卖等方式实现转移转化的成果占比较少,分别为1.00%和1.21%(见表4-6)。



3、转化收入

  在非财政资助的42697项应用技术成果中,共转让企业4897家,获得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43.39亿元,平均每项科技成果的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为10.16万元。其中,自选课题的科技成果应用数量最多,为37643项,转让企业4355家,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为26.89亿元,其产业化应用占各类课题来源科技成果的主导地位。从单个科技成果的技术转让水平看,来自横向委托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高于其他课题来源,平均每项科技成果的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为57.44万元(见表4-7)。



4、应用效果

  42697项非财政资助的应用技术成果中,有转化应用效果的25314项,占比为59.29%。应用效果为多选项,共统计出29461次选项,平均每个科技成果应用效果为1.2个选项。 与财政资助的科技成果相比,非财政资助的应用技术成果在填补国内空白及替代进口等方面相对较弱(见表4-8)。其中,实现进口替代的科技成果占比仅为4.23%(财政资助的科技成果为11.35%);可填补国内空白的科技成果占比为17.55%(财政资助的科技成果为43.16%)。



5、奖励和报酬情况

  从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的奖励和报酬情况看,共有22771项科技成果反馈有效数据。完全实施转化收益奖励和报酬的科技成果为9533项,占比为41.87%(见图4-13)。



6、政府支持情况

  非财政资助的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的政府支持方式主要以享受政府税收优惠为主。从政府支持情况看,共有6741项科技成果反馈有效数据。其中,有2971项科技成果获得了政府的相关支持,享受政府税收优惠的比例为61.18%;其次为得到转化财政经费支持,占比为15.23%(见图4-14)。没有获得政府支持的科技成果占比为55.93%。



7、本单位转化政策支持情况

  从应用技术成果获得的本单位支持情况看,共有8307项非财政资助项目的科技成果反馈有效数据。应用技术成果单位转化政策支持情况为多选项,共统计出11296个选项,平均每个科技成果获得1.4个本单位转化政策支持。 将成果转化纳入本单位绩效考评的科技成果占比为55.90%,将成果转化情况与个人收入分配挂钩的占比为29.37%(见表4-9)。



四、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

1、应用状态

  全国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中,由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完成的科技成果共计15162项。其中,产业化应用的科技成果3984项,占大专院校及独立科研机构完成的应用技术成果总量的26.28%,这一比例低于应用技术成果中产业化应用成果的占比(46.00%)。小批量或小范围应用的科技成果数量、试用科技成果数量分别占大专院校及独立科研机构应用技术成果的31.42%和15.82%;未应用成果3964项,占比为26.14%;应用后停用的成果52项,占比为0.34%(见图4-15)。



2、转化方式

  由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完成的各类财政资助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主要方式是合作转化。在不同财政资助来源的科技成果中,合作转化的比例均为最高。其中,国家科技计划合作转化的比例高达52.10%,其次是部门基金,占比为50.00%(见图4-16)。


3、研发人员状态

  从应用技术成果的研发人员状态看,共有32482项科技成果反馈有效数据。其中,以项目组形式存在的比例超过九成;研发人员自主创业的比例最低,大专院校为1.24%,独立科研机构为2.23%(见表4-10)。



4、转移转化效益

  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完成的应用技术成果中,已产业化应用的科技成果3984项。其中,获得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3019项,占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完成的应用技术成果的19.91%。已转化项目1656项,占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完成的应用技术成果的10.92%。 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完成的3019项获得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成果中,自我转化形成的累积总收入为2339.47亿元;合作转化收入为2136.32亿元,其中,技术入股股权折价41.33亿元;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为18.68亿元,其中,知识产权转让收入为10.31亿元(见表4-11)。



5、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

  在登记到国家科技成果库的应用技术成果中,由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完成的科技成果共14543项。其中,来自财政资助项目的科技成果7788项,占比53.55%;来自非财政资助项目的科技成果6755项,占比46.45%。 在7788项财政资助的科技成果中,已转让企业778家,实现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10.03亿元,平均每项科技成果的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为12.88万元(见表4-12)。



  在6755项非财政资助的科技成果中,自选课题应用技术成果数量最多,约占80%以上,共转让企业354家,获得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8.57亿元,平均每项科技成果的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为12.69万元(见表4-13)。


五、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

1、应用状态

  全国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中,由企业完成的科技成果共计40337项。其中,产业化应用的科技成果23051项,占企业完成的应用技术成果总量的57.15%,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应用技术成果中产业化应用成果总量的占比(46.00%)。小批量或小范围应用的成果数量、试用成果数量分别占企业应用技术成果总量的28.00%和7.07%;未应用科技成果2986项,占比为7.40%;应用后停用的科技成果152项,占比为0.38%(见图4-17)。



2、转化方式

  由企业完成的各类财政资助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是自我转化,占比超过70%,其中地方计划的科技成果实现自我转化的比例高达91.33%;合作转化方式平均占比为16.55%;技术转让与许可方式的平均占比最低(见图4-18)。



  非财政资助的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中,以自选课题科技成果的自我转化方式最为突出,占比高达95.60%。民间基金资助的科技成果中,采用技术转让或许可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占比为17.39%(见图4-19)。



3、研发人员状态

  从企业应用技术成果的研发人员状态看,共有32482项科技成果反馈有效数据,同比增长29.20%(2019年25141项)。其中,以项目组形式存在的占比为85.51%,项目组解散状态的占比为5.74%,横向兼职、自主创业的比例较少,占比仅为6.07%和2.68%(见表4-14)。


4、转移转化效益

  企业完成的应用技术成果中,获得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26234项,占企业完成的应用技术成果总量的65.04%。其中,已转化项目17774项,占企业完成的应用技术成果总量的44.06%。企业完成的26234项获得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成果中,自我转化形成的累积总收入为34099.84亿元;合作转化收入为1486.62亿元,其中,技术入股股权折价12.65亿元;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为145.33亿元,其中,知识产权转让收入为103.11亿元(见表4-15)。


5、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

  在登记到国家科技成果库的应用技术成果中,由企业完成的科技成果共39542项。其中,来自财政资助项目的科技成果7798项,占比为19.72%;来自非财政资助项目的科技成果31744项,占比为80.28%。

  在7798项财政资助的科技成果中,已转让企业13550家,实现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24.87亿元,平均每项科技成果的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为31.90万元。国家科技计划和地方计划项目科技成果的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水平较高。部门基金和部门计划项目的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处于较低水平(见表4-16)。


  在31744项非财政资助的科技成果中,共转让企业4124家,获得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30.37亿元,平均每项科技成果的技术转让与许可收入为9.57万元。其中,自选课题应用技术成果数量最多,占企业完成的非财政资助的科技成果的95.53%,其产业化应用也占各类课题来源的主导地位(见表4-17)。





WeChat 微信公众号
WeChat
Hotline 服务热线
Hotline